曾海清:找对路子“深挖掘” 穷山沟也能长出“金疙瘩”

赤壁融媒体记者 王敏 通讯员 雷群书

本可以上大学,却因为家庭贫困撕掉了录取通知书;本可以安心在外打工,却因为父母需要照顾不得不返乡。他觉得,一人致富不算富,于是带领村民一起搞种养殖。如今,他不仅实现了曾经破灭了的大学梦,还成了村民致富的带头人。他就是车埠镇斗门村村党委副书记曾海清。

斗门村因没有产业支撑,经济发展缓慢,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留下的都是老弱病残,曾海清就出生在这里。因家庭贫困,读书时虽以优异成绩考上了大学,却不得不撕掉通知书外出打工养家。虽然大学梦想被暂时搁置,但改变命运的思想钢印从未磨灭。

2009年,因父母年迈身体不好又无人照顾,曾海清只得回家。当看到周边一些返乡村民投资特色产业发家致富时,他也明确了目标,坚定了产业增收的想法。

凭借多年在外打拼的经历和敏锐的市场洞察力,曾海清发现家乡丰富的自然资源适合小龙虾养殖。在数次去潜江学习技术后,果敢地建起一个占地35亩的龙虾养殖基地。起初,村民们对养虾致富心存疑虑:“龙虾谁不会养?能卖出啥名堂?”但很快,大家就看到了差距。同样是龙虾,曾海清的虾底板干净,肉质饱满,总能卖出高价,商贩甚至主动加价收购。

为什么曾海清的小龙虾品质高?面对村民的疑惑与请教,曾海清毫无保留,耐心分享种植龙虾藻的经验,“种植藻类净化水质,投喂科学配比饲料,严格控制捕捞周期……”他还将部分龙虾藻免费提供给村民们。一有时间,他就在村里的龙虾基地转悠,为村民养殖提供技术支持,让该村的小龙虾品质得到了普遍提升,他也成了村民心里能带领大家致富的领头人。

2019年,曾海清被推荐参加咸宁市委组织开展的“一村多名大学生”学习培养,实现了大学夙愿。学习期间,他接触到食用菌课程,顿时产生了浓厚兴趣;毕业后一边在村里进行实地考察,一边积累种植经验。各项准备工作成熟后毅然从华中农业大学引进赤松茸菌种,并从山东引进菌丝进行试种。经过不懈努力,2023年赤松茸成功种植,后期培养的黑皮鸡枞菌也开始出菇,2024年产量近15000斤,年收益约20万元。

曾海清的产业规模逐渐增大,上月底500亩菌棒培育基地开工。“以前从外地引进菌种,费用高,出菇量不多时压力大。等菌菇基地建起来,就着手菌种培育。”这是较大规模的菌棒培育基地。曾海清笑着说:“等我把菌棒成功培育出来,有了技术和经验,我就有底气带动村民一起,现在没培育出来前,先不让村民们承担风险。”

“目前在这里务工的二十几位村民都是家庭条件情况比较特殊的,特别是固定的三个村民,家庭经济比较困难,能帮一把就尽力帮一把。”年少的经历让曾海清深知家庭经济困难的窘迫,所以请的工人都是附近贫困家庭或特殊家庭的村民,梁仁群就是其中一位:“这里离家近,时间比较自由,有事的时候带孩子来这里做事,事情做完了就可以回去,农忙和带孩子照顾老人都不耽误,每个月都能有一两千元的固定收入,挺好的。”

曾海清有今天的成就并非偶然。他不仅有丰富的农业知识,还有敏锐的市场洞察力。他通过科学的养殖方法和市场调研,找到了龙虾和食用菌养殖的“金钥匙”,不仅改变了自己的人生,也带动了村庄的发展。

2021年,在村民的拥护和带动家乡发展动力的驱动下,曾海清进入了斗门村村委,并担任党支部副书记。“我相信,只要我们团结一心,斗门村一定会变得越来越好。”站在村委办公室前,他望着熟悉的田野和熟悉的面孔,心中充满了责任感和使命感。

“很感谢曾书记,他手把手教我种龙虾藻,现在又把我叫来合作社帮忙,不用伸手找子女要钱,感觉底气都足了。”村民们茶余饭后拉家常,话里话外都是感激。

乡村振兴从来不是等待救赎,而是主动创造。土地不会辜负人,只要找对路子,穷山沟也能长出“金疙瘩”。“作为一名党员和村干部,我要用实际行动,尽最大努力做点实事,要对得起村民投给我的每一票。”曾海清用行动诠释着责任与担当。从为家庭牺牲学业的少年,到带领村民致富的领头人,他最终在田埂上圆了大学梦,也正在实现致富梦,不遗余力地在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审核:王诚

编辑:李淑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