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全市迫切的暑期托管需求,团市委早谋划、精部署,深入全市14个乡镇(街道)精准摸排留守儿童、双职工家庭痛点;联动华中师范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南大学等43所高校招募125名专业志愿者,开展岗前培训;在45个“爱心托管班”点位定制安全方案、课程明细、物资清单、管理办法。
针对点位“安全监管缺位”“素质教育资源不足”等核心诉求,团市委与高校签订志愿服务共建协议,按需匹配法学、艺术设计、应急救援等专业人才;组织志愿者参与儿童心理沟通、突发事件处置等专题培训,并配备统一标识服装、急救药箱、教学工具包“三件套”。提前一周完成45个点位的物资配送,覆盖防溺水教具、红色教育素材等多方面。
在华舟社区,防拐骗教育变“沉浸式闯关”
“遇到陌生人给糖果怎么办?”“要大声说‘我不要’,然后找警察叔叔!”7月7日上午,赤壁华舟社区“暑假学堂”爱心托管班里传来阵阵童声。原来是如火如荼的“数字炸弹”游戏。20多位小朋友在“数字炸弹”游戏中学习安全知识,抽到数字卡片的小朋友需准确回答“陌生人搭讪如何应对”等问题。7岁的王欣语抢答:“要大声拒绝并寻求大人帮助。”稚嫩而坚定的回答赢得了大家的掌声。而在升级版“逢7必过”游戏中,当数字含7或为7的倍数时,孩子们不仅要喊“过”,还要快速回答“被陌生人跟踪该往哪跑”“陌生人说认识父母该信吗”等防拐问题。通过真实案例和互动问答,孩子们学习了“不要轻信陌生人求助,拒绝接受食物或玩具,遇危险大声呼救并跑向人多的地方。”等防拐骗技巧,还在模拟演练环节中,通过角色扮演学会应对突发情况。
在柳山湖镇,防溺水课堂筑起“生命堤坝”
在河网密布的柳山湖镇宝塔山村,华中师范大学志愿者正播放防溺水动画视频。“发现溺水要大声呼救,绝不能盲目下水!”志愿者们采用动画视频播放、情景模拟和趣味互动等多种形式,向孩子们详细讲解了野外水域潜在风险、游泳安全注意事项以及科学自救方法。志愿者还在现场给孩子演示了自救互救的技巧,发放预防溺水宣传册并带领孩子们诵读防溺水“六不”与“四知”口诀,传递通俗易懂的安全理念。
在赵李桥镇,指尖艺术点燃“精神火种”
在手抄报创作课上,志愿者用故事讲述大别山军民坚守信念、英勇斗争的历史。孩子们用画笔描绘层叠山峦与烽火岁月,一幅幅童真的“信仰丰碑”熠熠生辉。在抗洪精神主题课上,志愿者用积木模拟洪水险情。孩子们分组协作,用纸板、黏土和吸管搭建“防洪堤坝”。当“浪涛”冲垮第一道防线时,7岁的李天祥大喊:“快!手拉手站成排!”——这句童言正是抗洪英雄“人墙”精神的回响。在致敬抗疫英雄的手工课上,孩子们用扭扭棒制作“生命之花”,用彩纸创作“抗疫勋章”。志愿者黄俊雅讲述白衣天使故事时,孩子们争先恐后为勋章设计颁奖词:“送给做核酸的阿姨”“它像太阳,能打败所有病毒!”小小的勋章别在胸前,闪耀着孩子们对“生命至上”精神真挚的理解。
从精准对接民生需求的深度调研,到激活高校青年志愿力量的专业培训;从盘活城乡阵地资源的统筹布局,到定制化课程的设计实施,团市委始终践行着引领青年、服务青年、凝聚青年的核心使命。那些在防拐游戏中学会自我保护的孩子,在抗洪积木前懂得团结的少年,在红色手工里触摸信仰的童心,无不见证着共青团组织为党育人的初心。这场托举,托起的不仅是暑期的安然时光,更是在少年心中埋下安全自护的种子、厚植家国情怀的沃土。当青春力量与童真梦想在托管课堂相遇,团旗所指之处,皆是向阳生长的力量。
通讯员:方林仙
审核:吕蓉
编辑:李淑岚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