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在乡野绽放——记月星山村驻村第一书记吴国宇

清晨六点,东港湖的薄雾还未散尽,32岁的吴国宇已经踩着露水走进余家桥乡月星山村的稻田。这个出生于1993年的年轻人,袖口卷着泥土,裤脚沾着草叶,和村民讨论着小龙虾养殖的水质问题。很难想象,四年前他还是个坐办公室的“白面书生”,如今已成为村民口中“能扛事、办实事”的吴书记。

从“外来客”到“自家人”

2021年12月,28岁的吴国宇第一次踏上驻村路,在陆水湖街道双泉村开始了他的基层工作生涯。初到村里时,他说话带着书生气,不少村民私下嘀咕:“城里来的娃娃能干啥?”

为了打破隔阂,吴国宇每天揣着笔记本走村串户。双泉村的脐橙园里常有他跟着老农学剪枝的身影,楠竹林间留下他丈量土地的脚步。他用一个月时间走遍全村63户脱贫户,记下27条村民诉求,小到“三组灌溉水管漏水”,大到“脐橙销路不畅”,每条都标注解决进度。

2023年8月,吴国宇调任余家桥乡月星山村第一书记。报到当天,他就带着铺盖住进村委会办公室。面对这个与湖南隔河相望的丘陵村落,他延续了“笨办法”:用拉家常、帮着干农活,在田埂上记录村民的“急难愁盼”。独居老人的水电费代缴、突发疾病村民的送医车辆协调、精神病患者做心理辅导等等,这些不起眼的小事,让村民渐渐觉得“这个年轻书记不一样”。

监测户宋耀先至今记得,去年冬天吴国宇冒雪上门的情景。患有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他正为透析费用犯愁,吴国宇不仅带来了医保政策解读单,还联系单位领导争取东港湖巡护员岗位,每个月1500元,聘期10个月,当场解决了透析费用,主动联系咸宁市中心医院安排专车接送。“每月上门看我,比亲戚还勤。”宋耀先的新房去年9月开工时,吴国宇跑住建部门办手续、协调邻里宅基地纠纷,晒黑了好几个度,目前已完工。

用实干啃下“硬骨头”

“排灌站建好了,引水排水都顺畅了,心里踏实多了。”村民望着水流,喜笑颜开。今年3月,吴国宇在下组入户中发现村民对虾稻田灌溉难的问题,5个村民小组近900亩农田灌溉采取三级提水方式,从远处的张家湖抽水经盘山渠再到虾稻田,效率低下的同时也产生高昂的电费,加之输水管道爆裂频发,需要人工全程值守,260户农户苦不堪言。农时不等人,及时向单位汇报,整合群众自筹与单位帮扶资金,科学选址马井山新建排灌站,同步实施盘山渠清淤工程,疏通跨组灌溉脉络。历时一个月完成设备安装调试并通过验收。

在产业发展的战场上,吴国宇更显年轻人的闯劲。看到梅花鹿基地的鹿血酒滞销,他拉着村合作社负责人拍抖音短视频,从产品包装到直播话术亲自把关。“第一次直播紧张得忘词,现在一场能卖几十单。”家庭农场理事长宋兴江说,电商销售让农副产品溢价空间提高了10%。

基础设施建设中,吴国宇创新采用“项目清单制”。2024年推进的1、2、4组道路拓宽工程,他每周带着施工方现场办公,把村民建议记在“问题台账”上,当场能解决的绝不拖延。三组村民反映灌溉难,他协调资金建起抗旱机站;九组电压不稳影响加工,他盯着完成变压器增容。这些看得见的变化,让村民从“等着看”变成“跟着干”。

把根扎在群众心坎上

“小吴书记的笔记本,记的都是咱的心事。”翻开吴国宇磨破边角的驻村日记,里面既有产业数据,更多的是村民的家常:“李大爷家的水稻该防虫了”“王婶的孙子要申请教育补贴”。每年春节前,他都会带着米油走访60余户困难户,本子上详细记录着每户的特殊需求。

在矛盾调解现场,吴国宇有套“三本账”工作法:先算“感情账”拉近距离,再讲“道理账”明晰是非,最后明“法律账”定分止争。去年六组两户村民因宅基地边界起冲突,他请来村里德高望重的长辈,在祠堂里摆事实、讲道理,最终握手言和。“把自己当村里人,矛盾就不难解。”

四年驻村经历,让吴国宇对乡村振兴有了深刻理解。在双泉村时,他推动发展脐橙200余亩、楠竹1.2万亩,到月星山村后又盯上小龙虾养殖和梅花鹿产业。“产业不能盲目跟风,得适合本村水土。”他正忙着联系农业专家,计划为村里的脐橙园改良品种,还要培养几个年轻的“新农人”。

今年夏天,吴国宇在村党群服务中心办起了“青年夜校”,每周教村民用智能手机查政策、学技术。“我最多再干两年,但得留下带不走的队伍。”他指着墙上的乡村规划图,眼里闪着光:“等这条路通了,就发展乡村旅游,让年轻人愿意回来。”

夕阳下,吴国宇的身影被拉得很长,正和村民一起查看刚收割的水稻。这个28岁开始驻村的年轻人,用脚步丈量着乡村的每一寸土地,把青春的汗水洒在田野间,也把共产党人的初心,深深种进了群众的心坎里。

通讯员:袁俊

审核:吕蓉

编辑:李淑岚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