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两山:“三箭”齐发 精准命中乡村振兴

赤壁融媒体记者 周蜜 张美玲

今年以来,赤壁市两山投资公司(以下简称“赤壁两山”)紧紧围绕“促进两山转化 助力乡村振兴 实现生态富民”的总体目标,工作稳步推进,成效显著。近日,记者走进赤壁两山项目一线,近距离感受产教融合拓宽富路、智慧赋能降本增效、林下经济点绿成金,“三箭”齐发精准命中乡村振兴的工作成果。

产教融合 拓宽富路

七月,羊楼洞农创梦工场黄花(又名萱草)种植基地百亩黄花纵横连绵、随风摇曳,黄花迎着似火骄阳进入了采摘热潮。15日一大早,10余村民穿梭其间,忙着采摘含苞未放的花蕾。“早上五点钟就来了,一天最多的时候采了70斤,仅采黄花就可以额外赚三四千块钱。”村民宋阿姨道出了增收的喜悦。羊楼洞港小流域片区负责人王喜俊介绍,鲜黄花亩产有1500斤,亩收入约3000元,预计年收入达30余万元,既扮靓了乡村,又带动了就业。

基地内还穿插着学生们的“实景化”种植区。去年,赤壁市实验外国语学校在此认种了200平方米土地用于学生劳动实践。去年10月种下蚕豆后,今年5月成熟时,学生们重返田间分组采摘。“从种植到收获,我真正体验到了农耕的乐趣,太有意义了!”汗水浸湿了衣衫,但兴奋与成就感洋溢在每个学生的脸上,“我要把蚕豆带回家,让爸妈尝尝我的劳动成果。”如今,全市越来越多的学校组织学生来这里开展“实景化”劳动实践,不仅让学生们对现代农业有了初步认识,感受到农耕文化的魅力,也有力促进了赤壁两山将产业发展与“实景化”教育的有机结合,助力了“农业+教育”融合发展,为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智慧赋能 降本增效

赤壁镇东柳村,数千亩稻田连绵伸展、一望无际,稻苗绿油油的长势喜人,这片曾零散分布的3850亩土地,经过“小田并大田”整改成高标准农田示范基地后,正焕发着勃勃生机,召唤着丰收的喜悦。

去年以来,赤壁两山大力推进东柳村“小田并大田”项目,对农田排灌沟渠、路涵、机耕桥等基础设施进行统一规划和综合治理,构建起“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现代农业新图景。负责种植的神农智能科技负责人张鹏称赞道:“改造后碎片化土地变成了高产良田,机械化、规模化种植便捷高效,以往一天只能耕20亩,现在至少能耕五六十亩,真正实现了效率翻番、降本增效。”

智慧农业控制系统在田间地头全天候运转,LED屏幕实时显示气象情况、土壤pH值、虫情类别等各项监测数据。该系统集多功能于一体,并配备高清网络摄像机,能第一时间预警病虫害和气象灾害,帮助农户及时应对并减少损失。

两山农事社会化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游繁华介绍:“通过应用物联网技术对耕地实施动态监测,实现水稻、油菜全程数字化管理;运用AI农业大模型,根据农作物各个阶段的生长特性,对数据进行深度分析和综合研判,可以精准指导改良地块酸化板结等问题,提升了耕地质量,实现了亩均节水30%和增产12%。”

林下经济 点绿成金

在赤壁镇周郎嘴村和余家桥乡大岭村油茶种植基地,“油茶套种西瓜、南瓜”模式成效显著。成熟的石头西瓜静卧田间,覆盖白膜的南瓜地绵延壮观,农户们正操作滴灌设备为瓜苗精准供水。

俩基地均采用“公司+集体经济合作社+农户”管理模式,由两山投资公司流转土地统一种植油茶后,将土地以优惠价格承包给合作社套种经济作物。该模式在增加企业营收的同时,创造了种植、除草、灌溉等大量季节性就业岗位,让村民降低种植风险时还在家门口稳定增收,既提升了林地综合效益,也保障了油茶种植的精细化管护品质。

赤壁两山绿投公司项目发展部部长汤雪烽介绍,两村共1800亩林果示范基地创新推广的“油茶套种”模式,在保障油茶生长的同时高效利用了林地空间。预计今年石头西瓜亩产4000斤、南瓜亩产2500斤,综合收益可达330万元,带动周边村民就业2000人次。

在中伙铺镇罗县村金江农林苗圃基地,成片的射干花开得正盛,散养的走地鸡成群结队地在林中溜达觅食,几月前投放的鱼苗在碧波荡漾的水库中自在游弋。汤雪烽介绍:“罗县苗圃基地通过系统化改造升级,创新推行林药、林渔、林禽等多种林下经济复合经营模式;目前已完成278亩中药材种植,涵盖知母、黄精、射干等8个品种,水库投放3万斤鱼苗,养殖鸡鸭200余只,并与华中农业大学合作,形成科研、种植、销售闭环。”林下生金,走绿富双赢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有效盘活了林下资源,释放了林地潜能,提高了产品价值,带动了经济增长,为产业多元化注入了新活力,推动了乡村振兴。

特约通讯员:刘丹

审核:王诚

编辑:李淑岚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