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户家庭讲家风故事展⑤ | 皮鞋往事

我的家乡是卾南山区的一个偏僻小山村。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尚属计划经济时代),那时的经济状况与全国多数地方大同小异,物资尤其匮乏,吃、穿、用全凭票供应,有钱也难买到商品。小时候,特别羡慕别人穿皮鞋了。上学时,老师教导我们要好好读书,将来出人头地,就能穿上皮鞋“跳农门”。同村小伙伴阿文父亲部队转业后在大城市上班,每月有固定收入,回乡总不忘带些令大伙好奇的东西,让一些未出过山门的乡亲大开眼界,啧啧称赞。一次,阿文穿上一双高帮橙色崭新皮鞋在村里转悠着,时不时提起裤脚管拍打一下灰尘,引来小伙伴们一片羡慕的眼神。我忍不住上前蹲下身子轻轻地抚摸了阿文的新皮鞋鞋面,像猪肚一样柔软、光滑,手感极佳。岂料,阿文像触电般躲闪开去,说我弄脏了他的新皮鞋。我连忙起身,呆呆望着他悻悻的神气模样,心中暗暗发誓:日后也要弄双穿皮鞋穿穿。后来,舅舅到赵李桥茶场上班,答应发工资时给我买双皮鞋。他那时工资低,家庭负担重,手头也不宽裕,我左等右等,也没等到皮鞋上脚,甚是失望。

三十多年前,我到家乡的乡政府参加工作,发工资的第一个月,就毫不犹豫地在供销社的鞋柜里购买了平生第一双双造黑色中跟尖头皮鞋,鞋面为纯牛皮,质感十足,透气性强,穿着感觉不到闷热烧脚。我穿上新皮鞋,悄悄地在单位寝室内踱了几个圈圈,它那尖头设计尽显绅士般的优雅,特别锃亮地满足了我多年梦寐以求的夙愿。那时候,工作需要经常下乡走村串户,乡村道路崎岖不平,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穿皮鞋下乡看起来光鲜亮丽,其实很不方便,土路泥多灰厚,皮鞋很快就糊得面目全非。时隔多年,第一次穿皮鞋下乡的情景仍记忆犹新。有一天,我穿上新皮鞋,骑着一辆“野马”牌绿色自行车下乡送通知。按照惯例,沿107国道右拐平畈进山区,依次一天跑完15个行政村就可以轻松地早早收工。可是,由于长途骑行,脚腂与皮鞋帮反复磨蹭,红肿起泡,坐在车位上弓腰缓慢踩着踏板,举步维艰。上坡还要一跛一拐地推车前行,久而久之,磨得脚腂处皮破血出,染红了袜子和鞋帮。一路苦不堪言,直待到天黑时分才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乡政府大院。于是,忍痛割爱,把这双心心念念的皮鞋洗净放进柜子,再也没穿过,且一直珍藏许久仍舍不得扔掉。

吃一堑,长一智。在后来下乡日子里,我都是穿球鞋、布鞋、解放(胶)鞋了。一次,同事介绍我到附近化工厂朋友手上购买一双工厂配发的翻毛劳保皮鞋,既不用擦油,也不必打光,经久耐用。我爱不释脚,凡遇上山下乡或是干粗活重活,就非它莫属,几乎一年四季鞋不离脚。

进城工作后,儿子毕业成家,家庭经济条件有所改善。妻子说好不容易熬过来了,今后穿着要体面一点,不能丢了大家面子,拉着我去城西大江南超市买了一双溜光锃亮的棕色鳄鱼皮鞋。这双皮鞋价格不菲,我一直舍不得穿,只有开会或做客或应酬时才享用一下。特别是每次回乡下老家就换上平时穿惯的布鞋、解放鞋。父亲问我为什么不穿皮鞋?我笑着说:“皮鞋磨脚发烧,还要天天打油擦拭,碍事不方便”。父亲感叹着说:“真是穷骨头作烧。老一辈人做事都是赤脚或穿草鞋,你们如今再不会为穿鞋为难犯愁了,翻身不要忘本呀!”

随着时代和经济的发展,如今各类大小商行网店内各色新式流行皮鞋琳琅满目,让人眼花缭乱。穿皮鞋不再属于城里人的专利,也非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一路走来,穿皮鞋的感觉久久难以忘怀,心中一直挥之不去。不管时光如何变迁,岁月如何流转,家父之言犹在耳畔回荡,指引我前行的方向,告诫后人要脚踏实地,行稳致远,才能活得无愧无悔。无论身处何方,不管走到哪里,我都不会忘记他对我的谆谆教诲。

作者:周瑞云

通讯员:胡新华 付佳伟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