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群九:医护家属
问题1:爱人在医院工作,我日日提心吊胆,每隔一两个小时就要消毒一次,想控制但就是停不下来,给爱人很大压力,怎么办才好?
这是特殊时期过度焦虑的表现,可以理解,更说明您希望尽最大的努力保护自己和家人,您是负责任的。但是目前的状况似乎已经影响到您的正常生活,“停不下来”的感受给您带来了一些情绪困扰。所以有两个小建议,不妨试试。
一是允许自己消毒,不刻意控制。但每次消毒时请尽可能的把注意力放在消毒的过程上,看看自己是多么的认真,感受消毒液的威力,并记录下来消毒的时间和消杀面积。等到第二次准备消毒时,看看您的记录。
二是和爱人交流,调整认知。试着列出被感染以及不会被感染的证据和可能性,并思考可怕的事情真的会发生吗?发生了会怎样?所谓“置之死地而后生”。在这个过程中还可以与爱人相互支持。
如果通过努力仍无法调节,甚至越来越严重,请一定寻求专业心理帮助。
问题2:女儿在抗疫一线好多天没回家了,电话也很少。我知道她很忙很累,但控制不住心慌,睡不好吃不下,又怕自己病倒,怎么办呢?
对于全国上下的抗击疫情战役而言,您的女儿是“白衣战士”,是全国人民的依靠。但从您的角度来说,她是您的孩子,担忧、心疼、恐惧在此刻可能占满了您的内心。您一方面控制不住担忧她,一方面又怕自己病倒给孩子添乱,这种冲突一定让人烦透了。这个关键时刻,只能说,照顾好自己,就是您对她最大的心疼。所以哪怕吃不下,也要努力地让自己吃点东西;哪怕睡不着,也要尝试着躺在床上休息一下。如果身边还有家人,可以和家人说说您的担忧,此时此刻,允许“唠叨”。
问题3:孩子最近对洗手、戴口罩很不配合,还总是哭闹,总是质疑为什么妈妈去医院工作不回家,作为奶奶,我该做些什么呢?
孩子出现哭闹、质疑、不配合的行为,可能提示他的内心有了紧张、担忧或生气等情绪感受,也说明他是个敏锐的孩子,关心家人,善于捕捉疫情导致的家庭氛围变化。当然,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我们需要用不同的方式给予回应。
年龄偏小的孩子,可以在与孩子共读绘本、画画或者涂鸦中引导孩子表达,如:“你觉得哪个是妈妈?”“她在干什么?”“你想对她说什么?”“猜妈妈最想对你说什么?”同时用易懂的语言解释现在发生着什么。
年龄偏大的孩子,可以引导TA查看一些专业科普资料,如病毒是什么?抗击病毒的原理是什么?妈妈是怎么工作的?同时可引导TA制作与病毒有关的手工、自创游戏等,在游戏中宣泄不良情绪。
家有医护人员,此刻做到平静确实不容易,但恐慌担忧无益,尤其是孩子尚小,需要我们更多的庇护和支持,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如果您能在孩子面前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将能给孩子很好的示范。
问题4:这两天明显感觉在医院工作的家人情绪低落,我应该做点什么帮助他呢?
您可能也不知道他发生了什么,但是可以想象得到,在巨大的工作压力和恐慌无助中,他情绪低落是很正常的。但要重视他的情绪波动,尤其关注他是否出现了严重的失眠、头痛、食欲下降等躯体不适,这是判断他情绪异常的重要方面,同时可以做一点我们能做的,试着帮忙他改善情绪。
不拼命追问。我们停不下来的想问“你怎么了?”“为什么不高兴?”但要知道,此刻这些追问都是满足您无法控制的担忧,对他无益,重复的信息会造成对方感觉超载,带来新的不安。所以,避免这样做。
多鼓励支持。在重大应激和压力面前,亲人的鼓励和支持特别重要,请务必不要吝啬。帮他看到工作的意义和价值——“这个时候只能靠你们了”。支持他接受工作中的不满和失误——“在这么重要的应激事件面前,谁也不能保证不出错。”
做后勤服务。不知道有没有机会提供服务,如果有的话,尽可能让家里干净整洁,物品方便可取,空气清新,开水满瓶,饮食规律。这或许是当下我们唯一能做的。如果不在一起,让他从视频通话中看到这些,也一定是令人欣慰的。
问题5:如果当年我不让他(儿子/女儿)学医就好了,都怪我让他选择这个职业。我很难受,我该怎么办?
作为父母,我们总是希望子女健康无忧,一生顺遂。可以看出,您极度的担心子女目前的工作状况,可能是心疼、无助,也可能是焦虑、愤怒,但更多的是内疚、后悔,这种感觉会让您不断的攻击和否定自己。
当这种想法反复折磨我们的时候,可以试着回想一下,当年这个决定是怎么做的,当时是怎么想的,当时有怎样的期待……不管如何,我想那一定是当时您所认同的最好的选择。现在用事后诸葛亮的方式看待自己的决定不仅于事无补,还会伤害自己。另外,不要因为焦虑陷入认知狭窄,“灾难传递着伤痛,也传递着爱”,要相信医生即将会面临更好的职业环境。所以要从多种视角去看待医生这个职业,如治病救人更有成就感;医生比普通人收获更多的健康知识;更热爱生命;民族危难显身手;至少不会失业……一些新的视角或许可以在您无法释怀时,助您放下、放松。
来源:湖北日报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