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的春天,历史将这样铭记: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病毒肆虐中华大地,多少希望化作了冰冷的泪滴。值此危难时刻,十万火急,党中央、习近平总书记一声号令,举国上下,英雄奋起,团结一心,众志成城,我们用英勇与悲壮夺取了抗击新冠病毒的决定性胜利。
当无情的病毒来袭,53万赤壁儿女同样经受着艰难的洗礼,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人民奋勇争先,各行各业同心戮力,谱写了一曲拼搏与胜利的交响,一曲牺牲与奉献的传奇。
在风里,在雨里,有这样一支抗疫队伍,我们永也无法忘记。他们听从内心的召唤,以志愿的名义,把逆行的背影,留在了大街小巷,留在了与病毒搏斗的誓言里。他们像荧火虫般聚在一起,用微弱的光亮,汇成通天火炬,照亮了多少生命的奇迹。
他,叫梅明清,今年47岁,是一名个体经营者,一年四季奔波劳累,难得春节在家休息,可当他看到隔离点消杀志愿者的招募令后,他的心,受到了猛烈的撞击:大疫当前,大家都在为这个城市拼命,难道我就贪图舒适呆在家里?不!我也要为抗疫作贡献,为战胜病毒出点力。于是,他联系另外6个志愿者,组成了“消杀突击队“,走进了风里雨里,血里泪里。消杀突击队承担的消杀任务繁重,除了一天两三次的日常消杀,还有特殊情况下的临时出击,他们穿裹着厚厚的防护衣,背负着60多斤重的消杀喷雾器,强忍着消毒液刺鼻的气味,奔忙在城市的各个角落,从南到北,从东到西。一干就是几个小时,中间不能停歇休息。长时间受到消毒液的刺激,他们的眼睛红肿,咽喉疼痛,呼吸不畅,手脚无力,可他们没有一个人中途缺席,一直坚持到了最后的胜利。有一次,梅明清在市人民医院楼道进行消杀时,因为过度劳累,手脚乏力,一个踉跄,整个人摔下了楼梯。他瞒着队友,爬起来继续工作,直到几天后,肿得像面包一样的脚踝被队友发现,可他却一个劲地求队友不要声张,要替他保密。他怕因为受伤,组织上会强令他休息,他怕因为受伤,他再也不能为抗疫流汗出力。就连他80多岁的老母亲在疫情期间因病去世,他也只是短暂请假回家奔丧,擦干眼泪,强忍悲痛,迅速回到了消杀岗位,带着对母亲的思念,又背起了消杀喷雾器……
在情里,在爱里,有这样一支抗疫队伍,我们永也无法忘记。他们是一群平凡的人,没有惊天动地的业绩,但是,他们却用弱小证明了伟大,用平凡诠释了壮丽,他们的精神光照日月,感天动地。
她,叫杨和仙,是我市一名资深的志愿服务者,疫情初期,她原本在相对轻松的热线接听组接收来自各方的消息,可当她看到外地捐助赤壁的物质缺少卸运工的时候,她又毫不犹豫地志愿加入到了卸运物质的队伍里。原本个头就不高,甚至还稍显瘦小的她,扛起近100斤重的蔬菜包,着实有些吃力,脸涨得通红,发稍都挂着汗滴。但是,为抗疫作贡献的信念给了她勇气和力量,志愿者的情怀和担当,让她战胜了困难,超越了自己。有一次,她和另外60余名志愿者,承担了卸运从河北硅谷驰援赤壁的10大卡车爱心物质的任务,为了抢时间,快卸运,早日把这些爱心物质送到居民家里,她们从当天凌晨开始奋战,直到第二天深夜完工,整整48个小时,未眠未休,疲惫至极。当最后一包物质卸运完毕,杨和仙和伙伴们全都累得瘫倒在地,她和姐妹们拥抱在一起,流下了激动的、终身难忘的泪滴。
在歌里,在梦里,有这样一支抗疫队伍,我们永也无法忘记。我们不能一一记下他们的名字,但我们知道,她们是为医护人员免费送盒饭的大姐;他们是风雨中为居民买医送药的快递;她们是为病人耐心细致做心理辅导的大嫂;他们是在凌晨的路灯下清扫街道的环卫兄弟……
此时此刻,当我站在这里,讲述着他们的抗疫故事,我不知道该用怎样的语言才能表达我对他们的敬意。我只想对他们说,在风里在雨里,我永远爱着你,在情里在爱里,我永远念着你,在歌里在梦里,山高水长,海枯石烂,我永远离不开你。昨天幸得有你,我们才有了风和日丽,明天还要有你,我们永远睛空万里。
作者:刘 健
审核:宋少琴
编辑:周姿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