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从巍峨的阿尔卑斯山脉到浩瀚的北海之滨,从坦荡的下莱茵平原到秀美的度假胜地吕根岛,在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土地上,居住着约二十多万中华儿女。在这群人中,有一支特殊的队伍,他们是身着白衣的医者,救死扶伤,悬壶济世。他们是德国社会的精英,亦是德国华人社会的翘楚,更是我们在德华人的骄傲和楷模。
本人有幸走访了多位在德华人医生,聆听了他们生命乐章中的动人旋律,记录了他们负笈求学的艰辛历程和在德建功立业的辉煌篇章。以下是第二篇访谈,让我们一同走进余江涛医生的传奇人生。
一场惊心动魄的诈骗案,
牵出一位医术精湛、品德高尚的华人医生
牵出一位医术精湛、品德高尚的华人医生
“相逢何必曾相识”,我与余江涛博士的缘分,要追溯到多年前发生在我家的一件事。
一日,先生在家中伏案工作,忽而起身,抓起车钥匙和钱包,行色匆匆。平日里,他无论去往何处,总会告知我一声,今日这般默不作声,着实令我生疑。我漫不经心地问道:“你这是要去哪里?” 他答道:“我去银行给余医生转账。他在苏格兰参加医学会议时,不幸遗失了钱包,向我借三千欧元,转到一个酒店的账号,用于支付会议和住宿的费用。” 我一听,顿觉蹊跷,连忙拦住先生,“余医生与你仅是工作上的往来,他丢了钱包,为何不向家人求助,反而向你求援呢?” 先生解释道:“或许他暂时无法联系到家人,才匆忙给我发了邮件请求帮助。” 我思忖片刻,觉得他所言也有几分道理,于是建议先生在转账前再次确认,余医生是否真的在苏格兰参会。先生听从了我的建议,致电余医生所在的医院,询问余医生是否前往苏格兰开会。
接电话的秘书说,余医生刚才还在进行手术。先生闻言,不禁感叹“好险”, 差点儿就落入了骗局。随后,他给余医生发了一封邮件,告知余医生有人冒用他的邮箱,向他认识的人发送邮件骗取钱财,请他尽快澄清。很快,先生就收到了余医生发给他认识的每一个人的邮件,提醒大家切勿上当受骗,这并非他本人发出的求援信息,而是骗子盗用了他的邮箱地址。
此事令我心生好奇,这位余医生究竟是“何方神圣”?
“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原来,余医生就是著名的德籍华裔心血管病专家——余江涛博士。
德籍华裔心血管病专家——余江涛医生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看一位华人医生如何在德国医学界崭露头角
余医生60年代出生于中国湖北省赤壁市。他幼年时曾罹患创伤性败血症,高烧不退,生命垂危。当地的医生束手无策,劝其父母准备后事。他的父亲是一个永不言弃的人,将他送往省城的大医院继续治疗。经确诊,他感染了青霉素耐药性细菌,最终,医生用红霉素将他从死神手中夺了回来。这件事对他触动极大,一颗学医济世的种子,从此在他的心中悄然种下。
升入中学后,他勤奋好学,成绩优异,深受老师的赏识和鼓励。“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1981年,他毕业于赤壁市第一中学,同年考入武汉同济医科大学德语医学班(六年制本科)。本科毕业后,他继续在该校攻读硕士学位。硕士毕业后,他留在了该校的附属协和医院大内科,开启了在中国临床医生的职业生涯。
1993年,是余医生人生道路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他收到了知名的里德教授(Prof. Riede)的邀请和提供的奖学金,前往德国弗莱堡大学(Freiburg)深造。他吃苦耐劳,天资聪颖,竟被以严谨著称的里德教授挽留,在弗莱堡大学攻读医学博士学位。顺利获得德国医学博士学位后,他又被聘请为该大学病理研究所的全职研究员。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在弗莱堡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期间,余博士受邀来到新成立的德国莱比锡大学心脏中心。在承担组建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工作的同时,他开始了在德国正式行医的征程。该中心是德国第一家全私有化的大学附属医院,临床工作运行高强度的商业化模式,同时还要求医生们在业余时间定期完成高质量的科研任务,堪称“魔鬼式训练职场”。余博士初入职时,他的上司舒勒教授(Prof. Schuler)就要求他尽可能忘记以前在中国的临床思维,重新开始德国式的临床医生训练,因为“一张白纸,可以描绘出更新更美的图画”。余医生就此开启了包括从清晨病房抽血、临床接诊、病区诊疗、心血管功能影像检查、心脏重症监护病房、心脏导管手术等环环相扣的“德式魔鬼式”系列强化训练。同时,经过五年左右的共同努力,该心脏中心也迅速发展,成为国际上公认的顶级心血管病临床中心之一。
“严师出高徒”,舒勒教授是一位严于律己的工作狂人,同时也对下属要求严格。那时,德国员工的劳动保护法还没有像现在这样严格地执行。舒勒教授要求下级导管医生们每天早晨6:30就必须“见红”-- 即动脉血管穿刺成功,做好手术准备工作。如果哪位下级导管医生在6:30以前还拖拖拉拉,没能提前做好手术准备,舒勒教授就会亲自上场做手术,以身作则。那时,他们每天常常会工作到晚上9点以后,一旦遇到复杂的心血管手术,甚至要工作到凌晨,基本上没有每天舒舒服服工作8个小时的工作模式。
除了大量的高强度临床事务外,各项科研工作也有特别的要求。舒勒教授一般每周五会给下属医生们布置“家庭作业”任务,要求他们认真细致地阅读临床前沿最新的科研原著英文论文。其后,每周一舒勒教授会召开研讨会,要求他们对阅读过的论文展开具体讨论。这些前沿性的专业文稿有不少晦涩难懂,需要花费大量精力才能真正理解透彻,也属于魔鬼式训练之一。另外,每周还有“个人科研约谈”,要汇报上一周的工作进展情况及下一步方案,其中的压力可想而知。余医生说,在莱比锡心脏中心工作的几年,他就像一个陀螺不停地旋转,每天睡觉的时间平均也只有5到6个小时。虽然舒勒教授对下属的业务要求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但他也是一位非常有人情味的恩师。每当余医生和其他单身医生过生日时,舒勒教授不仅能记住他们的生日,还会赠送生日礼物,并单独掏腰包邀请他们共进晚餐。
在莱比锡大学心脏中心工作的七年德式强化训练期间,余博士积累了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成为全面发展的临床内科和心脏内科医生,为他今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玉经雕琢方成器,人经磨砺始成材。”
从2003年起,余江涛博士担任了德国哈勒(Halle)圣伊丽莎白和圣芭芭娜联合医院心脏介入科主任。2004年,余医生被聘为德国巴德贝尔卡(Bad Berka)心脏中心的心脏内科医院副院长,并兼任其临床研究中心的主任,成为真正独当一面的上级医生和临床终极术者。从2011年至2018年,余江涛博士受聘到德国巴伐利亚州的利希滕菲尔斯(Lichtenfels)医疗中心的心脏内科医院,直至院长,同时也兼任心导管室主任。无论在哪个医院工作,余博士都全心全意地为病人治病。尽管经常在生命线上奔波,哪怕病人只有0.1%的希望,余医生都会尽100%的努力去抢救病人的生命。此时,他已经成为德国知名的心脏介入专家,慕名求医的患者来自德国各地。
“时光如梭,岁月如歌”,余医生也在事业的道路上不断攀登。自2018年起至今,他被聘请为德国科布伦茨(Koblenz)和蒙塔鲍尔(Montabaur)天主教联合医疗中心大内科及心脏内科医院的代理院长,并兼任高级医师总主管和心导管室主任。
他是中德公认的知名临床心血管病专家,并且在目前一些重要的临床心血管病领域是国际先驱之一(例如冠脉药物球囊、左心耳封堵器的研发和临床早期应用等等)。他经常出席国际大型会议,进行讲课和手术直播演示。不仅如此,他的临床科研也是长期性高产出,每年基本上有高质量的临床科研文稿发表。作为德国首位华人,他获取到德国高校大内科的独立讲课权(Habilitation),目前还担任德国美茵茨(Mainz)大学的博士生导师,在德国培养医学博士生。他不仅在临床一线治病救人,而且还潜心在临床前沿进行科研探索,同时也教书育人,传承下一代年轻医生。
余医生已在德国临床一线辛勤耕耘了三十多年。因此,他拥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特别是对导管微创诊疗心血管疾病有高深的造诣。在他行医的三十多年间,由他本人亲自主刀完成的各种心导管手术已远超万例,实乃“手下万颗心”。
“艺无止境,精益求精”,余医生也是世界上最早开展左心耳封堵临床研究的先驱者之一,堪称是当今国际左心耳封堵术的顶级大师。他是目前世界上公认的最有经验的左心耳封堵术者之一。其个人左心耳封堵年手术例数从2013年至2017年位居全球第二位。相当于在这项操作难度极具挑战性的顶级手术领域长期高居“世界亚军”的地位,可以想象对他的专业要求远远超越常规临床医生。
莱比锡人民报对有“双心”的余江涛博士的新闻专稿
饮水思源,不忘初心
一位华人医生对祖国医学事业的拳拳赤子之心
“树高千丈不忘根,水流万里总思源。” 尽管余医生在德国的临床事务繁忙,责任重大,但他仍然心系祖国。
“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了中国印。” 余医生虽在异国他乡全职致力于工作和发展,但心存家国情怀,利用空闲时间尽可能地回报社会。例如,他组建并出任德国莱比锡地区中国学生学者联合会主席多年,并参加和承担许多全德国华人社团工作。2002年至2005年,他主办了三届“德国华人心血管专家交流团 -- 中国心活动”,足迹遍布中国各大医院,并在上海、武汉等地和当地同行一起举行大型义诊。不仅如此,他二十年来如一日,每年都召集和主办高端的“中德心血管病论坛”,无数次联合德国心脏学会组团,邀请并带领德国大批顶尖的心血管病专家和中国顶级心脏病临床医生同台登场交流,以短平快的方式有力地促进了中德心血管病的临床交流。
余江涛教授在中国武汉指导手术
鉴于德国对专业人士的需求缺口增大,德国对执业医生的要求开始放宽。以前,只有拥有德国国籍的医生才有可能申请德国行医执照,目前,拥有外国护照(也包括中国护照)的医生也可以申请德国行医执照。由此,德国华人执业医生的人数不断增加。为了增强凝聚力和维护自身权益,“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在余医生的召集和一批同仁的努力下,德国华人执业医生联合会于2023年在德国海德堡成立,并已经德国官方注册和正式认证为非营利性学术团体。余医生出任该联合会主席,已经团结众多的德国华人医生召开多种形式的合作和交流。其联合会也被世界华人医师协会认可并接纳为会员单位。
“饮水思源,落叶归根”,余医生也身兼国内多家大学和医院的特聘教授、荣誉教授、客座教授的荣誉,经常无数次在中国大陆、台湾、香港多地和同行们进行多层次的交流和合作。余教授曾走遍中国近百家的医院及心脏导管室。他曾在中国无数次授课,亲自做手术示范直至手术直播,满腔热忱地在德国医院以手把手的师徒教学方式为中国培训了大批的心血管临床医生。因此,余医生被称为“双心博士”。他既有一颗为第二故乡德国而搏动的心,在德国勤劳工作,救死扶伤。同时,他也有一颗为家乡祖国而搏动的心,以自己的一技之长,报效祖国。他言传身教地培养出无数的中德学生,真可谓是桃李满天下,他的学生遍布中国大地和德国的心脏医学界。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乾
一位华人医生的卓越奉献
余博士长期致力于中国和德国的医学交流和合作。他既是世界华人医师协会理事,也是世界华人心血管医师协会首届副会长。他还是德国华人执业医师联合会创始人和联合会的现任主席。他获奖无数,例如,2006年、2007年、2010年、2019年荣获了北京长城国际心血管大会“中国心贡献奖”“新桥奖”“海外华人贡献奖”“杰出贡献奖”,2015年荣获黄山心脏介入论坛“特别贡献奖”,2022年荣获世界华人医师协会颁发的“世界杰出华人医师霍英东奖”。从他所获得的个人奖项上,也能窥视到他对中国心血管病事业的贡献。
余江涛医师荣获“世界杰出华人医师霍英东奖”证书
余医生是中国常规开展左心耳封堵技术的引路人和启蒙老师及领跑者,他一直怀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信念,已经为中国各地培训了大批的左心耳封堵术者。中国作为世界脑卒中头号大国,脑卒中也是中国第一健康杀手。为了传播预防房颤脑卒中的最新理念及传授针对这一顽症的左心耳封堵技术的规范操作,他多年来走遍中国大江南北的近百家医院及心脏导管室,包括讲课、手术演示及直播、接受媒体采访等等。中国第一例及许多省市医院的首例常规左心耳封堵技术均是在他的亲自演示和指导下开展实施的。经过十年的努力,中国从零起步,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左心耳封堵技术实施国家。他已经被中国心血管同行尊称为“左心耳封堵术教父”。
多年来,他像双边栖息的鸟,不断地在中德之间飞来飞去。他给我讲述了一件非常有趣的事:那是2014年的一个周末,他在德国医院周四做完了手术后,请了一天假,立刻飞往中国。周五到达北京后,下了飞机,带着行李箱直奔导管手术室,就换上手术室的衣服和鞋子进心导管室做手术。当时,第一台手术相对高难,他大汗淋漓,成功完成手术后,他换下被大汗湿透的手术衣,换上另一件手术衣,马上进行下一台手术。可是,他忘记了更衣室柜子的钥匙还在那件手术衣的口袋里。当他做完第二台和第三台手术后,已经夜幕降临,他就去更衣室换衣服,可是更衣室柜子的钥匙还在他穿的第一件手术衣的口袋里,可那件手术衣已经被清洁工送去洗衣房清洗了。他无法打开柜子换衣服,可是他又必须马上去首都机场赶最后的航班飞成都,因为在成都的手术已经安排爆满,大清早就要开始手术,而周日他又要飞回德国工作。时间紧迫,因此,他只能让北京的医院请一个手工匠来紧急开锁。他穿着手术室的衣服和鞋子,并带着行李箱急奔机场,总算抢在停止办理登机手续前,比较狼狈地办理好了最后航班的手续。就在他办完登机手续后,医院也紧急送来了他的衣服和鞋子,他终于可以在机场脱下手术衣,换上衣服和鞋子,登机飞往成都。通过该故事也从侧面展现了余医生工作的繁忙和敬业精神,“医者仁心,使命必达”。
从古代到现在,荆楚大地多豪杰,名人轶事万万千。“双心博士”余江涛医生,也为家乡增光添彩。我们坚信,已经在德国从医三十余年的余医生,将会在有生之年继续为中国和德国在医学领域的合作和交流做出他更多的贡献。
来源:华商报
编辑:李淑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