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走进神山镇西湖村,映入眼帘的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成片的玉米苗破土而出,无人机在空中来回穿梭……但在三个月之前,这片土地还是杂草丛生的闲田。
原来,这片通过耕地恢复整治项目复耕出来的700余亩耕地是由本地一位农户承包,但种植屡屡亏损,一年到头白忙活,承包款打了水漂。“宁可让地闲着,也不再冒险承包”成了无奈的选择。即便村干部多次上门劝说,土地闲置的难题依旧像沉重的巨石,横亘在乡村发展的道路上。
面对困局,驻村干部和村干部拧成一股绳,决心为这片土地寻一条出路。他们挨家挨户走访,与村民拉家常、听诉求;同时,多方联系、积极对接市场,全力为盘活土地资源寻找机遇。
在得知有一位来自河南的种粮大户计划承包大片土地开展机械化种植后,驻村干部热忱邀请其到西湖村实地考察。然而,实地考察后,种粮大户却直摇头:“坡地太多,碎石树根又难清理,机械化作业根本施展不开。”
村干部们不愿错失良机,经集体研究后,西湖村决定将村民土地先流转至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由集体出资对土地进行系统性改造。为消除村民顾虑,确保土地流转工作顺利推进,镇村干部们又深入各组,开始了一轮又一轮的宣传和解说。
“之前承包出去不仅没拿到钱,连地都管不了,现在不承包,至少土地还能自己种!”“要是又像之前一样拿不到租金,我们该找谁去?”屋场会上,村民们道出了委屈、担忧,还有隐隐的期待。对于这些质疑和担忧,驻村干部逐条讲解土地流转合同的保障条款,“此次合同和租金将进入三资信息化监管平台,每笔租金都有公示,大家放心!”真诚的承诺,终于让村民放下心防。
土地流转后,改造工程全面铺开。挖掘机的轰鸣声中,坡地田埂被逐渐推平;推土机来回穿梭,碎石树根被清理干净;昔日高低不平的“巴掌田”,摇身一变成为适宜机械化作业的连片大田。得知土地已完成改造,河南客商再次受邀来到西湖村,站在田埂上,望着一大片平坦规整的田地,他连连赞叹:“没想到这么短的时间这里就大变样了!”经过招投标,他最终与村委会签下承包合同,在昔日的闲田上种满了玉米。
“没想到闲了这么久的地,如今成了‘聚宝盆’!”西湖村九组的王功六笑得合不拢嘴。现在,村民们每年通过土地流转人均可增收约3000元,还能在田间务工增加收入,真正实现了土地增效、农民增收、集体增富的“三赢”局面。
通讯员:王雪琴
审核:吕蓉
编辑:李淑岚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