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鄂南大地,在赤壁故土,有这样一位乡村教师,二十七年如一日扎根乡镇教育,用一支粉笔书写人生华章,用两袖清风培育满园桃李。他,就是赤壁市官塘驿镇中学数学教师邓衡。自1998年踏上三尺讲台以来,邓衡老师始终怀着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忱,在平凡的岗位上诠释着新时代人民教师的使命与担当。
精研教学,创新求变的拓荒者
“数学不是冰冷的公式,而是跳动的思维火花。”这是邓衡老师常挂在嘴边的话。面对乡镇中学学生基础薄弱、学习兴趣不浓的现状,他独创“生活化数学”教学法,将抽象的数学概念转化为学生熟悉的农村生活场景。讲勾股定理时,他带着学生测量农田对角线;教概率统计时,他组织学生收集本地茶叶产量数据。这种接地气的教学方式,让数学课从“最难熬的45分钟“变成了“最期待的快乐时光”。
邓老师的备课本堪称教学艺术的精品。每页密密麻麻的批注中,总能看到不同颜色标注的学情分析:红色是基础薄弱点,蓝色是易错题型,绿色是拓展方向。他建立的“分层作业本”因人而异,让每个学生都能跳一跳摘到“桃子”。正是这种精益求精的态度,使他所带班级数学成绩位居全市乡镇中学前列,更有1名学生在全国奥数竞赛中获奖。
爱生如子,润物无声的“点灯人”
官塘驿镇的留守儿童们永远记得,邓老师办公室那个永远不上锁的抽屉里,总备着创可贴、感冒药和文具用品。学生小周父母常年在外打工,性格孤僻叛逆,是邓老师每天“偶遇”他一起走路回家,用两年时间终于走进了孩子的内心。如今已成家立业的小周常说:“没有邓老师当年的坚持,就没有今天的我。”
邓衡的手机里存着所有学生家长的电话,但他更珍视的是那几百条来自毕业生的短信。每逢教师节,他的讲台上总会神秘出现润喉糖、手绘贺卡——那是孩子们心照不宣的爱的仪式。有家长动情地说:“邓老师不仅教孩子知识,更教会他们怎么做人。”
甘为人梯,成为乡村教育的“守巢人”
2012年在赤壁城区安家后,邓衡开始了长达十年的“双城生活”。每天清晨五点半,当城市还在沉睡,他的身影已出现在开往官塘驿的早班车上;夜晚九点,送走最后一名自习学生,他又匆匆踏上归途。2022年深秋的一个夜晚,当他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推开房门发现孩子强撑睡意等待的身影:“爸爸,我都好久没看到你了。”那一刻,这位在学生面前永远坚强的教师,眼眶湿润了。
即便如此,邓衡从未动摇过扎根乡村教育的信念。在“青蓝工程”中,他手把手指导青年教师备课、磨课,常常牺牲周末时间陪同参赛。他指导的青年教师论文获省级二等奖时,比获奖者本人还要激动:“看到年轻教师成长,就是我最大的欣慰。”
抗疫先锋,云端教学的“护航者”
2020年“疫情防控期间”,邓衡老师主动请缨担任学校线上教学技术指导。面对农村学生网络条件参差不齐的现状,他创新采用“录播+直播+电话辅导”三结合模式。为了确保每个学生都能上课,他开车挨家挨户送学习资料,最远的一次往返40多公里。
那段时间,邓衡家的餐桌变成了临时直播间,客厅成了录播室。妻子打趣说:“咱们家都快成电视台了。”在他的努力下,官塘驿镇中学数学组线上教学参与率达到100%,他所带班级的线上作业提交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复课后,他所教班级的数学成绩不仅没有下滑,反而有了明显提升。这段特殊经历,让“老邓”在学生们心中又多了一个“网络主播”的亲切称号。
在2020年疫情防控最紧张的阶段,邓衡的高血压毛病犯了。医生建议他卧床休息,他却坚持上直播课。家人劝他注意身体,他笑着说:“农民种地要看节气,我们搞教学也要抓住时机啊!”
二十七载春秋,邓衡老师用坚守诠释初心,以奉献丈量人生。他那被粉笔灰染白的鬓角,教室里永不熄灭的灯光,以及学生们亲切呼唤的“老邓”,都在诉说着一个乡村教育守望者的动人故事。在乡村振兴的大地上,正是千千万万像邓衡这样的教师,用知识的火种点亮农村孩子的未来,用无私的奉献托举起乡村教育的希望。从青丝到白发,从传统课堂到智慧教育,邓衡老师始终保持着教育者的赤子之心,用行动诠释着“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深刻内涵,在平凡的岗位上谱写着不平凡的教育人生。
特约通讯员:刘騉
审核:吕蓉
编辑:李淑岚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