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年扎根乡村教育 一位普通教师的坚守与热爱——记赤壁市中伙铺镇中学教师廖衍萍

在鄂南大地,在赤壁故土,有这样一位乡村教师,29年如一日扎根乡镇教育,用一支粉笔书写人生华章,用两袖清风培育满园桃李。她就是赤壁市中伙铺镇中学教师廖衍萍。自1996年踏上三尺讲台以来,廖老师始终怀着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忱,在平凡的岗位上诠释着新时代人民教师的使命与担当。

一盏灯,万颗星

1996年毕业那年盛夏,日光透过枝叶的罅隙,在地上勾勒出斑驳陆离的光影,恰似一幅天然的画卷。廖老师怀揣着对教育事业的炽热憧憬,毅然向着叶家山脚下的泉洪小学奔去,就此踏上了乡村教育这片充满希望与挑战的广袤田野,开启了她长达29年的“乡教”之旅。

初到学校时,她的宿舍是不足10平方米的小房间,房间狭小,夜间老鼠横行,生活条件简陋。她从未抱怨,始终怀揣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坚定地走上这条乡村教育的道路。她在日记本上写下苏霍姆林斯基的名言:“教育的根是苦的,但果实是甜的。”用这句话来激励自己,让自己始终保持着积极的心态,努力去适应乡村的生活,用一盏灯点亮无数个备课的深夜。

巧手创,润乡土

那时学校老师人手不够,条件也不好。尽管学生只有30多名,但老师却要承担语文、数学、美术、音乐、体育等所有课程的教学工作,教育教学工作一点也不轻松。

在条件艰苦的乡村学校,她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没有完善的设备和教材,她就利用现有的条件,反复琢磨教学方法,研读教材并查阅大量资料,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学生基础薄弱,她就自创教学法,从课堂导入到知识讲解,从学生互动到总结归纳,每一个细节都反复琢磨,力求让知识以最通俗易懂的方式传授给学生。

每天走进教室,面对那一双双充满渴望的眼睛,她深感责任重大。备课、授课、批改作业,忙碌而充实。学生们取得进步时的喜悦,让她忘却了所有的疲惫。他们的每一次成长,都是对她努力的最好回报。

以心耕,以爱耘

除了教学,她还特别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农村孩子大多性格内向,缺乏自信。她利用课余时间和他们谈心,倾听他们的烦恼,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有的学生因家庭变故变得沉默寡言,她每天利用课余时间陪他聊天,辅导功课。有的学生汉语拼音基础差,她用“图画识字法”“身体演示法”帮助她……这样的故事,在她29年的教学生涯中数不胜数。

有时自掏腰包设立奖学金,走访贫困家庭。她们班的小玲同学,是父母抱养的,曾因家庭困难辍学,经她多次家访后重返课堂,如今已成为一名医生。她经常对学生说:“读书的苦,是人生最轻的苦。”

老师不仅是传授知识的人,更应该是学生的朋友和引路人。我始终相信,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心灵的陪伴。

砺教者,先自砺

“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有一桶水”。所以她积极参加各种教学竞赛和培训活动。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2014年在“国培计划”培训中,参加教学设计比赛获一等奖。在2015年荣获乡镇“先进教师”称号,2024年获市级“师德先进个人”表彰。

廿九载,耕春秋

从青涩学子到老年教师,她用29年时光诠释了“教育是慢的艺术”。在这片充满生命力的乡土上,她以青春为颜料,以粉笔为乐器,谱写着属于乡村教育的春天叙事诗。她的故事,是千千万万乡村教师的缩影。她用坚守和热爱,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着不平凡的教育篇章。

她的微光,照亮了学生前行的路,她的坚持,为乡村教育注入了希望。愿更多像她一样的教师,继续在乡村教育的田野上播撒希望的种子,让乡村教育的明天更加美好。

特约通讯员:刘騉

审核:马春霞

编辑:李淑岚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