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融媒体记者 周蜜 通讯员 廖雅莉
“报告主控,最新市场数据已整理完毕,A产品需求呈爆发式增长!”“收到,立即启动二号生产线,加大研发投入抢占先机!”11月9日,第十二届“学创杯”全国大学生创业综合模拟演训活动(职教组)总决赛现场,赤壁职业教育(集团)学校的“三位一体”团队正在紧张地进行模拟运营决策。

在这场打破院校层级壁垒的巅峰对决中,“三位一体”团队最终从全国170多支中高职参赛队伍中脱颖而出,斩获总决赛一等奖,为赤壁中职教育赢得了荣光。

这份沉甸甸的荣誉,始于一年前的省赛征程。2024年9月,由佘源朝、周文仪、朱平、徐文希组成的团队,在湖北省中华职业教育创新创业大赛中斩获一等奖,拿到了进军国赛的“入场券”。“当时只觉得离梦想近了一步,却没想到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曾经的候补队员、新晋队长徐文希回忆道。
备赛的日子里,学校机房的灯光常常亮到深夜。团队有着明确的分工:徐文希统筹全局把控决策方向,尹理昊专攻数据统计与表格制作,周子航负责市场巡盘与风险预警,来昕禹作为候补队员随时补位。“看似各司其职,实则环环相扣,矛盾在所难免。”徐文希坦言,备赛中期曾因一组关键数据的处理方式,副主控周子航与负责做表的尹理昊爆发激烈争执,直接导致模拟比赛名次大幅下滑。
此时,怀孕7个月的指导老师田雨桐成了团队的“定海神针”。“她挺着大肚子赶来调解,没有批评任何人,只是把我们的模拟数据一条条拆解分析。”徐文希至今记得,田老师当时拿着密密麻麻的笔记说:“创业就像划船,只有朝一个方向用力才能前进。”在老师的引导下,两人冷静复盘,矛盾最终化为协作的动力。从产品设计、厂房购置、员工招聘,到根据市场波动调整供需策略、研发新增功能,团队在一次次对抗训练中磨合出了绝佳的默契。
面对高职院校对手动辄数年的项目经验,这支平均年龄不到18岁的队伍起初有些忐忑。又是田雨桐及时站出来稳住军心,她对大家说:“高职的学长学姐有经验沉淀,但我们中职生动手能力强、市场反应快,把自己的优势发挥到极致就够了。”这番话让四人豁然开朗,他们迅速沉下心来,将专业知识与创业模拟实战紧密结合,通过不断优化和改进,克服重重困难,最终交出了一份闪耀的拼搏答卷。
在田雨桐看来,这支中职团队的核心竞争力,正是“团结与韧性”。从2022年开始组建创新创业队伍,田雨桐就坚持“以老带新”的培养模式,选拔20余名学生训练后组织对抗赛,再选出3支队伍相互对抗淘汰,最终淬炼出这支精英团队。“中职学生从不缺冲劲,他们自我认同感强,只要给予足够的信任和引导,就能爆发出惊人的潜力。”备赛期间,学生们曾因连续作战产生倦怠,甚至在模拟赛中自我怀疑,田雨桐总会组织复盘会,带着大家从数据中找问题、从失误中寻突破。“有一次函数公式出错导致决策偏差,我们花了整整一个下午梳理逻辑,就是要让他们明白,比赛容不得半点马虎。”
荣誉的背后,离不开学校全方位的支持与保障。田雨桐介绍,赤壁职业教育(集团)学校党委高度重视此次比赛,为团队提供了先进的模拟实训设备和充足的训练场地,确保能够进行高强度的实战演练。在备赛期间,学校领导多次看望慰问团队成员,为队员加油鼓劲,解决实际困难,让团队成员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训练中。正是这种全方位的支持与保障,为团队屡创佳绩奠定了坚实基础。

作为湖北省唯二参赛的中职院校,赤壁职教集团的亮眼表现,彰显了其在创新创业教育领域的独特优势。校党委书记宋世成、校长文新发均表示,学校将始终秉持“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以赛促创”的教育理念,通过搭建多元化实践平台,让学生在赛事中锤炼技能、提升素养。“我们不仅关注学生的技能培养,更注重激发创新思维和创业精神。”目前,学校正在加快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针对4100名在校学生的不同需求,采取每月主题活动、实景化教学等形式,将双创精神融入日常教学,培养高技能人才。
“拿到一等奖很激动,但我们知道还有上升空间。”田雨桐的话语中既有喜悦也有期许。徐文希则已经开始规划未来:“这次经历和成绩让我在今后的升学和就业中都更有底气,我想告诉学弟学妹们,只要坚持努力,中职生也能在全国舞台上焕发光彩。”候补队员来昕禹更是坚定了信念:“明年我要以主力身份参赛,向更高奖项冲刺。”
灯光散去,赛场的喧嚣归于平静,但中职学子的创业梦想从未止步。赤壁职教集团的这次突破,不仅书写了一段奋斗佳话,更印证了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蓬勃活力——在这里,每一份坚持都能开花结果,每一个梦想都能扬帆远航。
一审/编辑:李淑岚
二审:王诚
三审:陈超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