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民议解疙瘩 多元共治护家园——赤壁市华舟社区综治中心解锁平安建设“善治新密码”

赤壁市蒲圻街道华舟社区是一个由军工企业职工生活区转型而来的老旧社区。面对老年人口占比高、治理需求多元复杂等问题,华舟社区以推动平安法治社区建设工作为抓手,探索出一条“民事民议、多元共治”的善治之路,让社区成为温馨、友爱、文明、充满活力与归属感的幸福家园。

▲华舟社区召开群众代表会议

自治为基:小事居民议,矛盾不出楼栋

“漏水还没解决,议来议去怎么还没有结果?”一天,华舟社区综治中心工作人员接到小区居民马大爷的电话后,立即赶到其家中。老人指着湿漉漉的墙面愤愤地说道:“你看看,这日子怎么过?”

工作人员在马大爷这不止一次受到责问。半个月前,马大爷找到综治中心反映家里漏水的情况,工作人员第一时间前往查看,并安排专业人员检测,发现漏水源头是二楼管道老化,并给出两种解决方案。

第一种方案:外接新管可以一劳永逸解决问题,但价格昂贵,第二种方案:靠加固疏通也能解决眼前的问题且经济实惠,但以后依然存在漏水的风险,对此居民争论不休。

“居民的事,不能只靠社区‘包办’,更不能替他们做主。”矛盾久拖不决,根源在于居民主体意识欠缺。经过综治中心分析研判后,果断改变策略:“自己的事,还得自己商量着办。”

一场由社区牵线、居民“唱主角”的“居民议事会”在华舟社区综治中心召开。综治中心将检测报告、维修方案全盘托出。水电工解说利弊,经过现场讨论并投票表决,最终确定了加固疏通方案,很快便解决了困扰半个多月的漏水问题。

“关键不是我们觉得哪个方案好,而是居民自己觉得哪个方案合适。”社区综治中心总结出“民事民议五步法”:查实情、听意见、请专家、供选项、共商定。这种模式随后在社区推广:46栋污水倒灌问题,经议事会选定户外接管办法,费用从最初的上万元降到500元,每户仅摊60元。

从上万元到500元,降下去的是维修成本,升起来的是居民自治能力。昔日“政府干、群众看”的困局被打破,目前华舟社区所有的邻里小纠纷都通过“民事民议会”解决,实现了“小事不出楼栋,纠纷就地化解”。

华舟社区用实践证明:基层治理的密码,在于把协商平台交给群众,让“最大公约数”在充分对话中自然浮现。正如社区综治中心负责人所说:“当居民真正成为社区主人时,看似难解的‘死疙瘩’总会找到活扣。”

▲华舟社区综治专干送群众就医

联动托底:难事合力解,服务不打折扣

走进华舟社区综治中心,“公正依法调解”标语、赤壁市法学会华舟社区专家服务团队名单及“54321”工作法格外醒目。

法学会基层服务站点工作人员詹文利介绍,这是一个融合了法律咨询、纠纷调解、网格调度的“治理枢纽”,也是一个能让复杂纠纷“一站式”解决的地方。

华舟社区建设年代久远,房屋老旧,居民多是退休职工,居民与物业在服务范围、物业收费标准、居民权益等方面长期存在矛盾。

不久前,华舟社区法学会基层服务站牵头人、湖北复方律师事务所律师方婉秋一行,专程前往华舟社区开展物业服务合同纠纷答疑会,把“一对一”法律咨询送到居民家门口。她结合前期调研,点出了物业纠纷的“症结”:信息不透明、服务标准模糊、业委会发力不足、沟通渠道不通畅。针对大家最关心的物业费争议,她搬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明确未居住、房屋质量问题等不能成为拒交理由,把权责边界讲得明明白白。

一场答疑会下来,居民和物业公司都心里有底了,纷纷表示以后会理性维权、好好配合。更贴心的是,赤壁市人民法院还在华舟社区综治中心设立了法官工作室,定期驻点提供法律咨询,为社区治理添专业动能。

不动产登记证是邵奶奶的心病。“这么多年了,我们的证一直办不下来。”老人很无奈。经了解得知,因房屋规划图纸不慎遗失,导致无法办证。华舟社区法学会基层服务站点和综治中心将问题“吹哨”至包保单位赤壁市委政法委。

随后,一场由政法、住建等部门参与的联席会给出答案:经专业机构检测后,房屋结构安全达标、消防安全合格,将特事特办补办手续。老人欣喜不已。

如今,华舟社区依靠“网格员巡查报事+综治中心协调处置+部门联动”闭环机制,通过“5人法律专家团队、4类重大事项攻坚、3种服务模式、2个线上线下平台、1份精准法律意见书”工作法,串联起从风险预警到矛盾化解的全链条,高效破解各类治理难题。

▲华舟社区网格员帮扶老人

育治同行:新人传帮带,家园共建共享

清晨,35岁的综治专干周娟整理好装备包,步履稳健地穿梭于熟悉的楼宇巷陌。消防通道的杂物、松动的雨棚等安全隐患,被她汇入赤壁市社会治理指挥中心平台。

“手机上一点,平台自动分流派单,问题解决得快多了。”周娟的话语里,是科技赋能基层治理的便捷,更是她如今身为行家里手的从容。

这份从容并非与生俱来。2022年初入职时,周娟坦言自己是“不敢敲居民家门、遇纠纷手足无措”的职场小白。多亏综治中心“老带新”的传帮带机制,让她一点点摸清门道,渐渐读懂这本充满烟火气的“民生大书”。

通过拉家常留意老人近况,发现问题及时帮扶;用“民事民议五步法”促成楼栋公共水管共同维修;用心用情上门调解老赵阳台种菜渗水纠纷,让邻里握手言和。

“居委会的年轻干部,在发动居民过程中学会怎样做群众工作。”华舟社区综治中心负责人金玲介绍,社区为“80后”“90后”为主的10名工作者和网格员,搭建了立体化成长机制:学习先进案例汲取榜样力量,通过“华舟之声”广播站锤炼表达能力,老同志带队入户传授实战技巧,团队互助应对挑战,总结身边案例提炼可复制经验。这套机制如同阶梯,让新人在经验传承与实战历练中快速成长。

社区治理关键在于发动居民自己干,不急于做群众的主、替群众决策。为此,华舟社区引导成立15个社会组织,激发自治活力。八旬老党员王德福牵头成立“王婆婆”工作室,400余名志愿者参与治安巡逻、纠纷调解等服务;返乡志愿者詹文利发挥专业所长,加入社区法律咨询团队,为邻里排忧解难。

“志愿者不要高大上,就是做身边事、做好身边事。”他们用热情和爱心播撒法治种子,让“小区事就是自家事”成为居民共识。

耕治传灯,同心致远。在华舟社区综治中心,一场场“邻里议事会”化解矛盾,老党员带着新志愿者守护平安,居民从旁观到积极融入共治。多元参与绘就平安画卷,家园因共商共治焕发活力,这正是基层善治最温暖动情的密码。

通讯员:舒永前 何芳

一审/编辑:王敏

二审:吕蓉

三审:马春霞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