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赤壁·民风篇① | 赤壁脚盆鼓的前世今生

鼓,作为传统器乐,各地都有,大小不一,五花八门。而在赤壁,也有鼓,那就是独一无二的脚盆鼓。它见证了楚文化不断发展演变的历史,又富含着与赤壁之战相互印证的传奇色彩。它起源于商、周、战国时期的故楚之地,伴随着楚民生产、生活、礼仪习俗的演变和历史变迁,逐步由孕育、产生,走向成熟和发展。

《脚盆鼓》的由来

据《三国志》引《吴录》载:因曹军南下,赤壁一带“山薮宿恶,皆化为善,义出作兵”,这些山民扎竹排,蒙盆鼓,参加周瑜破曹之大战。《江表传》亦称:这些土居人往往“五六千家相结作宗伍”。当火烧乌林的烈火腾空之时,江南千百万羡民架竹排,击盆鼓参战,一时“雷鼓大进,北军大坏”。

那时候,曹操带83万人马下江南,想一口吞掉东吴81州。由于兵力悬殊,吴主孙权召集谋士们共同商议,想了个扩充兵员的好办法:命令这一带的百姓一户出一个男丁,做一面战鼓和一杆长枪,派人叫他们操练,一声令下就能上战场。又在长江南岸到处插起吴军旗号,敲鼓呐喊,以助军威,让对江曹营摸不清东吴到底有几多兵马,不敢轻易渡江来侵扰。老百姓一时到哪里去弄得到鼓呢?有人想出办法:用木脚盆来代替鼓身,只蒙一面皮子,打起来照样咚咚地响。家家户户都做了这样一面脚盆鼓,敲得震天响。大战打起来了,老百姓跟在吴军后面追击曹兵。冲在前面的,就丢下脚盆鼓,用挑鼓的长枪杀敌,跟在后面的,用枪杆子挑着鼓,打得惊天动地响。曹兵听得后面鼓声大震,以为有千军万马追来了,吓得四散逃命,有的被杀死,有的被活捉,83万人马,没有几个逃回去的。 仗打赢了,老百姓回家庆功,又打脚盆鼓凑热闹。

赤壁人的脚盆鼓情节

赤壁人对鼓有特殊的感情,昔日有“先置鼓后生崽”的习俗。就是说当老婆怀孕,就请鼓匠进门把鼓做好,意思是生个儿子将来是个勇敢的壮士。一旦分娩即击鼓助架,表示喜悦。有的人家置鼓不惜成本,一置就是五六面。“一丁一鼓”是常事,民间有专门制作脚盆鼓的工匠,可见需求之大。制件此鼓用的木板刨光组成圆形状,以硝好的牛皮蒙住,栓上竹钉子即成。鼓上面画有“八卦阵”的图案,寓意“布阵对战号唤千军万马勇往直前”。由于其形似脚盆,所以人们普遍叫它脚盆鼓。击打时发出宏大声响,给人以奋发拼搏的力量,击打脚盆鼓是赤壁独有的游艺习俗。

脚盆鼓的演变发展

史料记载,赤壁大战之后,脚盆鼓成为了赤壁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红白喜事和节庆的时候,总能听到脚盆鼓的声音,这一风俗在清末和民国时期达到最盛,并发展出“栽田鼓”、“挖地鼓”、“节庆鼓”、“坐丧鼓”等分支鼓种。

赤壁脚盆鼓的型制极为形象、简洁,几乎就是当地民间一种日常生活用品的真实复制。据史料记载,这种型制的特定历史背景便是赤壁之战时,周瑜动员和组织驻地耕战合一的八大乌堡积极参与对魏作战。在其后的演变进化中,尽管它的演奏场合得到了很大扩充,装饰也融入了其它多门类艺术,但其“脚盆”型制却一成不变,以至形成具有广泛基础和高度认同的传承遗风,迄今近1800年。

脚盆鼓的曲牌种类

脚盆鼓合奏《赤壁之战》

演奏曲牌多种多样,异彩纷呈。如[龙绞柱]、[卧龙鼓]、[麒麟送子]、[天下太平]、[孔明揭书]、[八卦布阵]、[周瑜点将]、[赤壁鏖兵]等多达八十多种。这些曲牌的形成都是历代艺人智慧和劳动的结晶,也是赤壁地方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以赤壁脚盆鼓为题材创作的舞蹈、器乐演奏和大型广场艺术团体表演,内涵丰富,特色鲜明,在省内外影响很大,深受好评。

脚盆鼓的现状

赤壁姑娘带着“脚盆”上央视星光大道

2010年5月9日,编排的《赤壁盆鼓》节目赴京在人民大会堂参加第二届全国中老年优秀节目文艺汇演,从来自全国10多个省市老年文艺团队二十多个节目中脱颖而出,荣获了大赛的最高奖项(凤凰金奖),这也是湖北省第一次荣获凤凰金奖。

2019年,赤壁姑娘龚丹带着脚盆鼓登上央视星光大道节目,脚盆鼓的伴舞惊艳了全场。

由于社会发展的快速多变,现代科技的日新月异,多元文化的汇合交织,赤壁脚盆鼓赖以存在的社会基础也发生了深刻变革,以致活动空间日渐缩小;传统民间艺人的不断老化,造成了这一民间艺术的严重断层,其制作技艺和演奏技巧也渐沦入后继乏人的艰难困境,加强这一民间器乐艺术的抢救、保护工作已迫在眉捷。

小伙伴们还知道哪些脚盆鼓的故事

或者

赤壁本地的民风、民俗

快在留言区和大家一起分享吧~

审核:陈超

编辑:舒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