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融媒体记者 钟子豪
在中伙铺镇的千亩稻田里,深耕农业科技的“新农人”,赤壁市娴子生态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田淑娴以“稻鸭共育”立体种养模式为核心,构建起“鸭群除草除虫—粪便发酵肥田—塘泥还田育稻”的生态链,用科技力量绘就乡村振兴的绿色画卷。
合作社科普教育基地成片稻田与鸭群构成了动态生态系统。田淑娴介绍,鸭群通过自然活动实现除草、除虫、施肥三重功效,粪便为稻田提供天然有机肥,减少60%化肥使用量,形成“一水多用、一田多收”的良性循环。
赤壁市娴子生态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田淑娴:我们的科普教育基地以稻鸭共育为核心,我身后的这些鸭子们,它们很快就会进入到稻田,去除草、除虫、施肥,这样不仅让鸭子长得好、水稻长得好,最后可以获得一块田,多种丰收。
在构建生态循环链的基础上,田淑娴团队进一步引入智能化管理手段,让传统稻田变身“智慧农场”。合作社的鸭舍就是科技赋能的缩影,标准化鸭舍采用网格管理,单个鸭舍可容纳鸭子100只,通过集成控制柜远程调控温湿度,实现自动喷淋降温、智能灯光模拟昼夜节律,实现鸭子生长环境的精准把控。
赤壁市娴子生态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田淑娴:这个小鸭舍是给鸭子建的小别墅。这里是我们智慧鸭舍的集成控制柜,可以从远程去控制它的温湿度,在夏天天气很热的时候可以自动喷淋降温、控制灯光,这样的话鸭子的生长过程中所需要的一些环境条件都能很轻易地去控制。
田淑娴规划将聚焦模式标准化与科技推广,通过优化“稻鸭共育”模型,形成涵盖品种选育、环境调控、循环利用的全流程标准,向周边农户提供标准化服务,推动农业循环经济和化肥农药减量技术覆盖更多农田。
赤壁市娴子生态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田淑娴:我们接下来会把我们这种绿色低碳的种养殖模式进一步优化,形成一个完善的种养殖模型,然后用这个标准种养殖模型对外去提供标准化的服务,让物质循环利用、减肥减药减抗的效果应用到千家万户。
夕阳洒向千亩稻田,鸭群在金黄稻穗间嬉戏的场景,正是田淑娴心中“科技兴农”最生动的注脚。作为扎根田间的科技工作者,她将实验室里的生态农业理论转化为可复制的田间实践,让“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实干精神成为带动农户增收的“金钥匙”,在赤壁田间勾勒出“科技兴农、生态富民”的美丽图景。
审核:王诚
编辑:程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