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融媒体记者 吕蓉
一个木墩子,一把铜锤子,能做什么?在赤壁马氏铜艺第四代传人的手中,它们敲打出了精美铜器,也让老手艺重新闪光。
走进羊楼洞古镇明清石板街,一家铜铺在熙攘的人群中格外引人注目。店内,赤壁市非遗铜艺代表性传承人、马氏铜艺第四代传人马军手握长柄球形黄铜锤,在木墩上有节奏地捶打着一块紫铜,“当当当”的锤击声清脆悦耳。十多分钟后,一只紫铜杯在他的捶打下成型,细密的锤纹与独特的桔皮纹引来游客围聚观看,满是好奇与赞叹。
马军1973年出生于铜匠世家,自幼便在父亲的悉心指导下,学习铜艺。受当时条件限制,他着重研习冷锻技艺,精心锤炼铜杯、铜碗、铜壶等器具。1992年,马军接手祖辈创办于清朝光绪十八年,位于蒲圻古石城的蒲圻扶风堂铜坊,此后,他醉心钻研,通过收集、研究老旧铜器,不断改进工艺,提升传统技艺水平。
马氏铜艺以紫铜为原料,利用其良好的延展性,采用冷锻技艺,延续祖传古法,使用简单原始的工具,追求结构一体化,器型简约大方、朴素实用。
作品饱含赤壁元素,波澜壮阔的红色历史故事,承载岁月的古迹遗迹,从设计构思时的凝神静思,到选料时的精挑细选、下料时的精准裁剪,再到捶打时的全神贯注、多轮反复,以及修剪、打磨、烤色、检验等一系列严谨工序,无一不凝聚着匠人的心血与智慧。其作品内表面细密的锤纹,外表面因铜材伸展形成的独有的桔皮纹或团云纹,不仅是传统工艺的体现,更是历史与文化的沉淀。
但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工业化浪潮席卷而来,传统铜器的生存空间受到极大挤压。曾经家家户户使用的铜器,逐渐被现代工业产品所替代。“年轻人对传统铜器的了解日益减少,购买铜器的顾客中百分之九十以上是对铜器怀有儿时记忆与深厚感情的中老年人。”尽管马军满心期待传授技艺,却鲜有人主动求学,传统行业漫长的学徒期让许多人犹豫不决。
为了让马氏铜艺得到更广泛的传播,2019年,马军瞅准了人气旺盛的羊楼洞古镇,熙熙攘攘的人群带着天南海北的口音。马军觉得,这人来人往的热闹劲儿,就是传播马氏铜艺最好的土壤。于是,他在古镇中寻得一处合适的地方,亲手挂起“羊楼洞扶风堂铜艺手工坊”的招牌,就此开启了马氏铜艺新的传承与发展之路。
面对现实重重困境,马军深知唯有创新,才能为马氏铜艺开辟出一条崭新的传承之路。他另辟蹊径,大胆采用一块料打制铜器的独特方法,就连壶嘴也一体成型,这一创新之举使马氏铜艺在众多铜器中脱颖而出。在工具使用上,马氏铜艺以圆锤为主、平锤为辅,圆锤从内部发力使铜器越打越大,与其他地区多以平锤为主的技法形成鲜明对比。
马军在祖传铜艺基础上,独创了“铜器表面图文再捶打延展”和“铜壶内部捶打塑形”两项绝技绝活。“铜器表面图文再捶打延展”通过对铜器表面图文进行二次捶打延展,实现个性化创作,极大提升了作品价值;“铜壶内部捶打塑形”则在铜壶内部巧妙施力,塑造出独特的壶型。这两项绝技绝活不仅深受游客喜爱,更吸引了65批团队前来羊楼洞古镇研学,学习打铜基础技艺。学员们在半天时间内,就能亲手打制出一个铜杯,迈出传承传统铜艺的第一步。
辛勤的付出与不懈的创新,为马氏铜艺赢得了诸多荣誉。2021年,马氏铜艺成功入选赤壁市非遗保护项目,铜器作品荣获汉江流域金属工艺二等奖,马军也因此被吸纳为中国工艺美术协会金属专业会员,被咸宁职业技术学院聘为美育实践指导专家。近年来,马氏铜艺积极参加各级展览活动,每一次亮相都备受关注。
在马氏铜艺传承路上,家族成员各司其职,共同接力。妻子刘红兰,不仅熟练掌握铜器制作技艺,协助马军打造一件件精美铜器,还肩负起铜坊的日常经营管理等工作。
马军的两个女儿也传承了马氏铜艺,负责马氏铜艺推广宣传,积极参与铜艺作品的设计与制作,并为铜艺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如今,马氏铜艺通过开展研学活动,已接待来自湖北武汉、咸宁、荆州、黄石和湖南长沙、岳阳、临湘等地学员千余人。马军还怀揣着一个美好的愿景,他希望在羊楼洞开办赤壁铜器博物馆,吸引更多的人能够投身铜艺行业,形成赤壁特色经济,让铜艺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审核:吕蓉
编辑:舒勤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