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山镇钟鸣村:党建引领借东风 高标准农田奏响粮丰民富振兴曲

金秋十月,稻谷飘香。走进赤壁市神山镇钟鸣村,映入眼帘的是一片充满希望的田野。550亩高标准农田里,金黄的稻浪随风起伏,饱满的谷穗压弯了稻秆,现代化收割机轰鸣作响,在广袤的田畴间有序穿梭,勾勒出一幅动感十足的丰收胜景。谁能想到,这片如今生机勃勃的“丰产方”“增收田”,在一年多前,还曾是田块零碎、荒草丛生的土地。

“守着土地这个‘命根子’,却眼睁睁看着它荒废,地力下降,田垄垮塌,大型机械进不来,想种的没法种,想流转的没人要,当时每亩100元的流转价格都无人问津,大家心里真是着急啊!”钟鸣村党总支书记易正军回忆起往昔,感慨万千。随着大量劳动力外出,土地细碎化、耕种条件恶化的问题日益突出,如何盘活这550亩“沉睡”的耕地资源,成为压在村“两委”干部心头的一块巨石。

面对困境,钟鸣村党支部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强化党建引领,紧紧依托2024年赤壁市中央投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这一重大契机,精准落子“聚智、引凤、护航”三步棋,成功蹚出了一条激活资源、多元增收的新路径。

聚智于民,共识共为破坚冰。村“两委”坚决不搞“一刀切”,创新运用“长板凳议事”机制,先后在涉及农田改造的四个村民小组召开屋场会、村民代表会议6场次。党员干部与群众围坐一圈,畅所欲言,共商共议。党员常洪生率先表态支持,“零散种植费工费时效益低,统一流转既能收租金又能就近务工;愿意自己种的,项目整合后的规整田块和新建设施也能让耕种更省力、更高效。”村干部挨家挨户耐心细致地算清“经济账”“长远账”,最终凝聚起“土地可流转、可自种,尊重意愿、抱团发展”的广泛共识,为项目实施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精准施策,引凤护耕两相宜。针对“谁来种地”的问题,村党支部双管齐下。一方面,主动“引凤”,积极对接引进拥有全程机械化设备、精通优质稻种“黄花粘”种植技术的种粮大户田利军,经过多次诚恳沟通洽谈,最终于2025年初成功流转400亩集中连片土地进行规模化经营。另一方面,用心“护耕”,对于选择自主耕种的农户,组织农技人员提供“点对点”技术指导,并协调农机社会化服务,为农户提供从播种到收割的关键环节支持,有效降低了耕种强度与风险,让小农户也能轻松种好田。

全程护航,优化服务提效能。在项目建设中,钟鸣村“两委”主动转变角色,从“建设主体”变为“协调服务员”。党员干部深入田间地头、农户家中,耐心做好思想工作,协调完成零散地块的调整与合并,推动“巴掌田”变身“方格田”;全程参与项目监督,确保灌溉渠系、排水沟壑修缮及田间道路硬化等工程质量,从根本上解决了“浇水难、农机下地难”的老大难问题。在土地流转环节,村干部帮助农户仔细核对合同条款,将流转租金提升至每亩300元,较过去翻了三倍;对于自耕户在灌溉、农机调度中遇到的困难,总能第一时间响应解决。农忙时节,村“两委”还化身“后勤部长”,既帮助种粮大户组织务工劳力,也帮自耕户联系调度收割机械,确保颗粒归仓。

如今的钟鸣村,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昔日荒芜之地已化作丰收沃土。效益的提升实实在在:“以前零散种植,亩产最多800斤,现在规模化、机械化种管,亩产轻松超过1000斤!”种粮大户田利军脸上洋溢着喜悦。流转了土地的村民易炳生算起了增收账:“家里5亩地,一年稳稳拿到1500元租金,农忙时去田里干活,一天还能挣200元,比外出打零工强多了,关键还能照顾家里。”选择自主耕种的李金水同样满意:“现在田块平整了,浇水方便了,需要时还能用上大农机,亩产比以前能多收200多斤,守着自家田一样能挣钱!”

据了解,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多元经营模式的推行,钟鸣村550亩农田已带动农户增收超过27万元。下一步,钟鸣村将持续深化党建引领,继续用好政策东风,有效破解耕地撂荒、农业低效等难题,让沉睡的土地资源焕发新的生机,让村民的收益更稳定、更可持续,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奏响更加嘹亮的“粮丰民富”振兴曲。

通讯员:屈小翔 王泽

一审/编辑:周姿

二审:陈超

三审:马春霞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