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 桂乡舞动“赤黄红”

三国赤壁古战场景区。

咸安区桂花源景区,游客体验打桂花。

通山县九宫山滑雪场雪道上人头攒动,众多游客在此尽享滑雪乐趣。

通城县药姑山古瑶村推出沉浸式实景剧《瑶望千年·云歌》。

广东游客林军驱车千里,只为重游赤壁;江西游客吕叙生3次来咸,只为闻一闻桂花香……“今年的咸宁有点火。”仅国庆、中秋“双节”8天,接待游客量同比增长25.17%,旅游总收入同比增长27.14%。

这座鄂南小城到底有何魅力?答案是:有颜值,有内涵,有担当。

论“颜值”,咸宁是名副其实的生态之城——地处湘鄂赣三省交会要地的咸宁,峰峦叠翠,含雨蓄绿,先后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全国最适宜人居城市、全国文明城市等多项桂冠,森林覆盖率与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常年位居全省前列,自然生态优美。

谈“内涵”,咸宁是厚重的文化宝库——坐拥温泉之乡、桂花之乡、千桥之乡等诸多美誉,更是三国赤壁之战的发生地、万里茶道的重要源头,千年历史沉淀下的三国文化、茶文化、民俗文化等底蕴深厚。

讲“担当”,咸宁是积极的行动者——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咸宁市委、市政府将文化旅游业作为“3+3”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之一强力推进,在湖北建设“赤黄红”文旅主轴上展现担当作为,聚力打造文旅千亿级产业集群,加快建设全国知名文旅康养目的地。

品牌景区焕新颜

一座城市的魅力,在文旅深耕中见真章。

“站在摩崖石刻前,江风伴战鼓,1800年前的祈愿仪式重现眼前,仿佛穿越千年!”10月7日,广东游客林军驱车11个小时错峰打卡三国赤壁古战场,旧地重游的他难掩激动。

作为湖北“赤黄红”文旅线路核心节点,咸宁文旅的一张亮丽名片,三国赤壁古战场景区今年投入3.7亿元,完成圣火舞台、三十六计长廊等11个文化节点提档升级,让千年古战场焕发新生。

从“看景”到“入景”,景区以三国文化为魂打造沉浸式体验。战鼓激昂、古乐悠扬间,开园迎宾表演、汉服秀、“桃园结义”情景轮番上演,《赤壁·借东风》实景演艺运用全息投影技术重现经典战役,数字化陈列馆让游客“亲历”火烧赤壁的震撼。身着汉服的游客穿行“东风街”,投壶射箭、体验《凤雏的咖啡》古今对话节目,53种三国主题文创产品更让文化记忆可触可带。

“小时候就熟读三国,现在带孩子实地感受三国文化,比书本更生动”,武汉游客李红霞的话,道出了景区文化赋能的核心吸引力。

景区焕新绝非单点突破,而是咸宁全域文旅布局的“一盘大棋”。依托“一核三带”发展布局,该市紧盯游客需求,推动特色项目集群崛起:崇阳县万亩杜鹃园、通山县枇杷小镇、隐水红色研学项目相继运营,“梓有集”民宿、向阳湖湿地·音乐湖畔等四大景区同步焕新,音乐湖畔的帐篷露营与夜间演艺、蜜泉湖大草原的滑草与小火车、瑶祖故里的瑶族服饰体验与农耕劳作,构建起“全龄段、全场景”供给体系,让生态、民俗与休闲深度融合。

文化旅游业,关乎国计民生,带动千行百业。从三国古战场的文化深耕到全域景区的协同焕新,咸宁正以文化赋能旅游,以旅游激活产业,让“满城山水满城泉”的生态禀赋与深厚文脉相融共生。

桂乡乐韵唱新曲

一座城市的活力,在文化赋能中显格局。

双节期间,咸宁以“音乐+文旅”为纽带,串联起一场场视听盛宴。

“旋律一响就忍不住跟唱,太暖心了!”10月1日,月亮湾街区桂香浮动,“桂香缘你·悦见咸宁”音乐节温情启幕,武汉游客黎少恩感慨万千。沿街烟火气十足的美食摊位,红歌激昂、国风雅致、潮音动感轮番登场,万人齐唱《我和我的祖国》,红旗与荧光棒在夜色中交织成红色海洋。

月亮湾音乐节的暖场序曲后,唐艺大型户外直播演唱会成为流量担当。10月4日至5日,拥有4600万粉丝的网络大V唐艺团队献唱,近8万人涌入现场,50余万名网友在线互动点赞超5000万次。

一场文旅盛宴的成功背后是咸宁“想在前头、做在实处”的用心——精准对接不同群体需求,让每个游客都能感受到诚意与便利:大学生享优惠票降低消费门槛,免费景区专车解决出行难题,18元机关食堂套餐送上平价美味,充足免费停车场打消自驾顾虑。

从用“来咸听歌”引客,到用赤诚之心待客,多元消费场景也成功被激活。月亮湾音乐节带动街区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商户营业额平均增长50%;唐艺直播吸引1万余名省外游客,直接带动消费1100万元,带货咸宁优品2.5万单。

火爆背后并非偶然,而是咸宁深耕“文化赋能文旅”的必然。今年以来,该市遵循“季季有主题、月月有活动”机制,推出150余场文旅促消费活动,发放文旅惠民消费券核销金额1285.35万元(位列全省第3)。咸宁让“音乐+文旅”成为核心磁石,实现“流量”向“留量”“增量”的高效转化,构建起“活动有热度、消费有活力、服务有温度、游客有获得感”的文旅生态发展新格局。

文化遗产活起来

一座城市的张力,在文化遗产的活化中展底蕴。

今年8月,咸宁国际陆港物流园项目现场发现的古墓葬群,4座墓葬出土37件文物为研究古代丧葬制度提供实物依据;赤壁李家林唐代墓葬入选2024年“湖北六大考古新发现”初评,盘龙纹铜镜再现盛唐时期文化风貌;赤壁大湖咀遗址作为长江以南目前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西周城址,入选国家文物局2025年度主动性考古发掘项目,填补区域历史研究的空白。

商代铜鼓、西周青铜甬钟、春秋战国青铜甗等文物相继面世,每一件文物出土,都在为咸宁历史拼图补全关键一块。

咸宁文化底蕴深厚,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处,国家级非遗项目4个,中国传统村落27个,古民居291处,百年以上古桥50余座。近年来,该市积极推进万里茶道申遗,推动“赵李桥砖茶制作技艺”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组织实施羊楼洞等一批古民居保护修缮工程,着力加强三国文化、桂花文化、温泉文化、红色文化等特色资源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

今年2月,咸宁全面推进古民居产业化利用工程,盘活古民居资源。总投资200万元的白霓镇回头岭村古民居产业化利用项目已经收尾。

情景舞蹈《又见桂花开》入围湖北省第七届“金凤奖”,参加第五届湖北艺术节优秀群众文艺作品惠民展演。歌曲《我想去赤壁》获“词曲中国”2025年度优秀原创词曲评选金奖。市香泉合唱团代表湖北省参加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第二十届群星奖合唱比赛决赛。5项文创产品在全省获奖——这些承载咸宁文化符号、传递城市魅力的“流动名片”,让沉睡的历史资源转化为驱动发展的新动能。

如今,咸宁正在全力打造“三国赤壁 英雄咸宁”文旅公共品牌,让文化自信扎根城市发展,文化遗产正成为带动经济、提升魅力、滋养心灵的宝贵财富,推动咸宁稳步迈向“越来越多人向往的文旅胜地”。

来源:湖北日报

编辑:舒勤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