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咸宁中试谷·赤壁基地。

东鸿通用航空(湖北)有限公司在中试谷基地进行直升机应急演练。

在赤壁市紧密型医共体远程会诊中心,药师正通过办公系统审查处方。

赤壁市中伙铺镇安丰村智慧农场里,“全国十佳农民”田淑娴正在培育菌藻。
习近平总书记去年11月考察湖北时指出,“要在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上开拓进取”,强调要“坚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与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齐头并进,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新征程呼唤新担当,新使命激励新作为。
一年来,赤壁市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以加快打造武汉都市圈绿色发展重要增长极为牵引,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改革事项105项,特别是积极抢抓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未来产业“风口”,深化医疗领域数字化改革,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推动科技成果惠及民生,走出了一条具有赤壁特色的改革创新之路。
因地制宜抢占低空经济细分赛道
发展低空经济,是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快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数据显示,预计2035年全国低空经济规模有望达到3.5万亿元。千米之下,机遇无限,这片蓝海不仅是国家战略布局的重点,更成为县域经济突围的新赛场。
在这场新兴产业角逐中,传统工业县级城市赤壁市,以“因地制宜”为破局密钥,走出一条以测试产业为核心的低空经济特色发展之路。
作为曾经的低空经济“空白地带”,赤壁市为何能实现从无到有、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答案藏在对自身禀赋的精准把握中。赤壁市清醒认识到,县域发展新兴产业,关键在于找准定位、借势发力。
“毗邻武汉”的区位优势可承接科创资源,“水域丰富、空域开阔”的自然条件则契合低空经济测试服务对场景多样性、空域开放性的核心需求。武汉有技术但缺测试场景,赤壁有空间但缺技术支撑,“研发在武汉、中试在赤壁”的协同逻辑就此成型。
早在2021年,赤壁市主动出击,对接武汉大学并成功牵手龚健雅院士团队,通过校地合作,双方共同谋划的智能无人系统测试基地项目,不仅成为赤壁低空经济的“第一粒种子”,更让 “聚焦测试赛道、打造中试枢纽”的发展方向愈发清晰。
行走在中试谷10平方公里的核心区内,科技创新的活力扑面而来——
在陆水河测试区,蓝洋智能研发的5G无人艇在这里进行避障演练;在模拟矿山巷道,万皇井工机器人对自主研发设计的第四代井下自动驾驶运输矿车不断测试完善;即将建设完工的天文观测站,建成后将拥有华中地区最大的天文望远镜。
“我们建设的全国首个‘空天地水’四位一体测试基地初具雏形。”赤壁市高质量发展研究院顾问周光文介绍,目前中试谷已集聚产业链企业10家,实施转化项目2个。
这里更是诞生了多个“第一”:全国首个全野外无人系统智能测试基地、首个县域低空经济创新研究院、填补了中西部地区多域协同无人装备验证平台的空白。
从卫星载荷的“天地一体”到无人装备的“陆海联动”,赤壁市以产业项目为支点,串联起“研发—生产—应用—人才—科普”的完整产业闭环。
“县域城市发展新兴产业,关键在于以风口意识把握趋势、以数据意识夯实基础、以一线意识找准定位、以创新意识激活动能。”赤壁市委主要负责人表示,唯有立足自身禀赋、聚焦细分领域、坚持科技赋能,才能在新质生产力培育中实现“弯道超车”,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
院企合作打造“遥感小镇”
在武汉大学·咸宁低空经济创新研究院内,巨大的电子屏上实时显示着赤壁全域实景三维地图。研究院技术人员轻点鼠标,地图迅速定位到中试谷区域,连建筑物的轮廓都清晰可见。
“这不是普通的电子地图,而是厘米级精度的城市数字孪生体。”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乐鹏介绍,这套由龚健雅院士团队利用自主研制的GeoStar软件处理的三维模型,覆盖赤壁1718平方公里区域,为低空飞行提供精准的导航底座。
研究院的成立本身就是一个创新。2025年6月,武汉大学与咸宁市创新采用“研究院+公司+基地”模式,共建低空经济创新研究院。研究院引进了李德仁院士、龚健雅院士等7支顶尖科研团队,既保持学术高度,又对接产业需求。
“我们的研究生不仅是坐在实验室里写论文,更要到测试场解决实际问题。”乐鹏说,2026年首批15名研究生将陆续入驻基地,他们将在真实场景中开展科研,为产业输送专业人才。
“赤壁速度”背后,是一整套制度创新:成立由市委主要领导牵头的工作专班,将低空经济纳入干部必修课,制定低空经济产业专项政策,设立专项产业基金,等等。
赤壁市通过引入国家级科研平台、聚焦关键技术攻关、创新体制机制,构建了“政产学研金服用”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为低空经济发展提供持续的技术支撑,推动产业从“测试服务”向“研发制造”跨越。
目前,中试谷已经形成“四区一平台”功能布局,配套建设了专家公寓、数据中心等设施,为企业提供“拎包入驻”的便利条件,吸引了10余家产业链企业洽谈合作。力争在“十五五”期间引入超过40家无人装备上下游企业,创造相关产业产值100亿元以上。
小处方撬动大民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科技创新的落脚点,把惠民、利民、富民、改善民生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方向。”向善惠民,始终是科技创新的价值取向。
“以前拿药得跑市里的医院排队,现在乡镇卫生院也能用大医院的处方拿药,太方便了!”近日,赤壁市赵李桥镇卫生院,高血压患者张爹爹拎着药袋,脸上满是笑意。
这得益于赤壁市创新推进的“一张处方”改革,通过数字化赋能,让基层群众切实享受到就医便利。
找准民生痛点,赤壁市聚焦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看病繁”问题,通过“数字赋能+资源下沉”,打通医疗、医保、医药信息壁垒,推进电子处方在22家医共体单位和143家医保药店自由流转与结算,推动医疗资源下沉、服务能力提升、就医体验优化。
“‘专家方案’家门口就能续用。”赤壁市卫生健康局负责人介绍,当地通过统一处方码、标准化诊疗流程等构建电子处方全域流转体系,上级医院就诊患者回基层医疗机构可直接沿用原诊疗处方。
一张小小的处方,托起人民群众的健康。改革成效直接体现在百姓账本上——
药品集中采购使部分药价平均下降10%,医共体成员单位每年节约药品成本约600万元;48种药品支持“拆零”销售,可按片开处方,减少浪费;城乡慢性病用药目录统一,依托“云处方”系统实现就近取药或配送;医共体内143项检查结果全域互认,已为上万名患者直接节约费用超160万元。
小小电子处方贯穿诊前、诊中、诊后服务全链条,催生出送药上门等便民新业态,有效带动了基层医疗机构门诊量的增长,推动医疗服务从“治病”向“防病”转型,群众就医获得感实实在在转化为民生“含金量”。
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义;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动力。
朝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改革方向,赤壁上下迎难而上、知难而进,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升腾发展大气场,蔚成发展新优势。
来源:湖北日报
编辑:舒勤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