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融媒体记者 钟子豪
在余家桥乡黄盖湖畔,湖北大丰收果业发展有限公司创始人,退役军人出身的农科带头人杨昕,扎根乡村17年,以科技赋能果业循环经济,将疏果废料转化为金梅琼浆,首创行业标准,用科技成果书写着乡村振兴的“果业答卷”。
传统的杨梅种植中,转色期疏果产生的金杨梅常被丢弃。杨昕从这些被丢弃的费果中发现了价值——含糖量适中、果酸丰富,是酿酒的绝佳原料。通过与省农科院合作,杨昕创新性开发出金梅酒,将未成熟的金色杨梅变废为宝,实现了从疏果到金梅酒的创新突围。
湖北大丰收果业发展有限公司杨昕:这个东西我们变废为宝,把它做成了金梅酒,也是一个创新。也是在我们整个行业里面第一款称之为金梅酒,而且这款酒的这个企业标准也是我们大丰收制定的。
针对农户种植规模扩大带来的管理难题,杨昕推出“托管式联农”机制,通过合作社提供土地入股、自主种植 + 技术托管、全流程托管三种合作模式,形成“种植有指导、管理有保障、销售有渠道”的闭环,有效解决了杨梅种植周期长(需 5-6 年见效)、管理难度大的托管模式破解种植难题。
湖北大丰收果业发展有限公司杨昕:我们有这样很有代表性的农户,家里可能种了甚至有一两千株杨梅树,管理是很难的。那么今年我们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创新的一种方式就是托管方式,我们成立了这个合作社,一种是把土地拿出来参加入股,他不参加种植和经营管理,都是合作社。还有一种就是像刚才说的农户他自己这个种植杨梅树,然后自己来管理,但是他如果管理不过来,我就跟他形成一种托管关系,整个技术上面我来对他进行管理和辅导,等他有了收益以后,这个我们还要给他保底,收他的鲜果。
作为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大丰收果业与省农科院合作建立专家工作站,取得十几项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构建起“种植-加工-研发”全链条:自有果园2300余亩,合作联营基地5000多亩,带动周边三个乡镇3125户农户增收,其中脱贫户382户,每年为农民增收贡献超300万元;建成3万多平方米水果深加工厂及技术研发中心,开发出杨梅白兰地、酵素等产品。
从疏果废料到金梅琼浆,从种植难题到托管破局,杨昕在黄盖湖畔描绘出“变废为宝+联农增收”的果业新图景,把科技成果转化为乡村振兴的“点金手”。
审核:王诚
编辑:程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