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一下按钮,动一动屏幕,碳阳极表面的结焦物便被机器人精准剥离;车间里,智能视觉系统穿透粉尘,指挥机械臂灵活作业,生产线便高效运转……9月19日,走进位于赤壁高新区的赤壁长城炭素制品有限公司,曾经“高温、高粉尘、高强度”的碳阳极清理场景已悄然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智能机器人有条不紊的协作与工程师从容的操作。这场由“碳阳极智能清理系统”引发的变革,不仅让传统制造业焕发新生,更让一线工人从“苦脏累”中解脱,触摸到了智慧制造的幸福温度。
从“人海战”到“智慧战”:一场与高温粉尘的告别
“以前清理碳阳极,得戴三层口罩,衣服一天湿透好几回,下班浑身黑得像挖煤的。”在赤壁炭素工作了12年的老员工王师傅感慨道。过去,碳阳极表面清理完全依赖人工,夏季车间温度超过50℃,粉尘浓度超标数倍,工人手持刮刀、刷子,重复刮、刷、吹等十余项动作,一条年产10万吨的生产线需要21名工人轮班作业。
“招工难、成本高、质量不稳定,还总是被安全环保部门点名。”赤壁长城炭素制品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任行强回忆,传统清理方式残留率高达8%,每年因此损失数百万元。更严峻的是,年轻一代不愿从事这类高危工作,“再不转型,生产线可能就要停了”。
跨界攻坚:机器人“双剑合璧”破难题
转型之路始于一场跨界合作。赤壁炭素联合中铝工业服务有限公司、机器人厂商组成攻坚团队,目标直指行业难题——碳阳极智能清理。
“结焦物分布不均、车间环境恶劣,还要兼顾效率、成本和安全性,简直是‘不可能三角’。”项目负责人陈工坦言。团队从“双机器人协同”破局:两台机械臂搭载毫米波雷达,通过“时空避障算法”实现无缝配合,作业效率提升40%;高精度结构光相机穿透粉尘,结合AI补偿模型,让视觉识别准确率跃升至99.5%。
最让工人们惊叹的是“旋转刷+同步负压吸尘”工具。“这灵感来自牙医用的水钻!”研发员小张笑着说。新工具不仅能清理碳碗孔隙,还能实时吸尘,残留率从8%直降至0.5%。
幸福升级:工人从“劳力”变“指挥官”
智能系统的落地,彻底改写了车间生态。
“现在只需6个人监控数据,再也不用‘蒸桑拿’了!”王师傅指着控制屏上的实时画面,语气轻松。人力成本锐减71%,年省超200万元;清理质量从85%提升至96%,产品一跃成为行业标杆。
更让员工暖心的是企业的人文关怀。“机器人贴了红旗标识,操作指南还用方言录制,就怕我们‘跟不上’。”年轻技工小李边说边演示系统操作。曾经的清理工人转型为设备维护员,收入不降反升,“现在咱也算技术工种了!”。
绿色与智慧共振:每一块碳阳极都有“数字基因”
智能化不仅解放了人力,更让环保与效率双赢。密闭式清理工艺将粉尘排放削减90%,车间空气质量达到国标;30年积累的工艺经验被转化为2000组动作参数,融入智能数据库,实现“一参数最优化”。
“智能化不是选择题,而是生存题。”任行强站在崭新的生产线前,目光坚定,“下一步,我们要打通‘工艺-设备-数据’闭环,做碳素行业的智能标杆!”
赤壁炭素的转型故事,是传统制造业与工业4.0碰撞出的璀璨火花。当机器人取代人力、数据驱动生产,曾经的“苦力车间”正蜕变为智慧工厂,而工人们的笑容,成为这场变革最温暖的注脚。
通讯员:李旭 王小军
一审/编辑:舒勤
二审:吕蓉
三审:汪仁敏
请输入验证码